在剛剛過去的春耕銷肥拉鋸戰里,全國不少省份的渠道商和農資生產企業敗下陣來。其中,一向備受農資人青睞的東三省市場更遭遇“滑鐵盧”,一些經銷商的銷量減少直逼30%甚至更多。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市場不景氣,某些企業無奈地將肥料調出東三省。
而奇怪的是,記者采訪的多位東三省種植戶和經銷商認為,當地農民的用肥總量并未急劇銳減、種植結構也沒有大幅調整。為什么企業和經銷商的銷量驟降?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調研:種植結構、用肥量變化小
遼寧省開原市八棵樹鎮夏家村種植戶徐華龍告訴記者,當地清明節前后滴雨未下。政府為了解決澆水困難的問題,也曾幫助農民免費打井,但是換了4、5個地方,深入地下20~30米依然沒有打出水,只能放棄。即便農民有心放棄瓊改種其他作物,客觀環境也并不允許。絕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種植比較抗旱的玉米品種,種植結構調整面積微乎其微。
此外,土質也是阻礙農民改變種植品種的因素之一。該地屬于遼寧的北部半山區,往年農民也嘗試過種植大豆或其他作物,但一季后的收益不如種玉米。農民也就不折騰了。
遼寧省開原市城東鎮,有著三十年的種植經驗的孟憲強,向記者訴說了他不敢輕易改種的原因。雖然現在國家出臺了多項支持大豆種植的政策,他也動過心。但是由于當地人祖祖輩輩種玉米,改種大豆后根本找不到專業的人指導種植技巧。“種植大豆的收益不確定性比較大。雖然一畝地能比玉米能多賺400來塊錢,但是大豆在管理上更復雜,容易出現病蟲害,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管理。沒有專業人指導,我不敢輕易改種。”孟憲強說。
此外,機械化程度高的地區因播種機、收割機等改造費用高、小面積種植的農產品無法進入優質收購渠道等問題,令農戶在結構種植調整上謹小慎微。
另外,在記者走訪中發現,雖然玉米價格有所下跌,但用肥需求并未極劇下降。“雖然現在玉米價格不盡人意,但是能怎么辦呢?地該種還是得種,化肥該用也還得用,只不過少用點罷了。”徐華龍介紹,以往,當地每年一畝地用肥約130斤左右,今年減少到了110來斤,減量不很嚴重。這種情況在東三省是普遍存在的。
現象:銷量銳降五成、利潤驟降
記者按邏輯推斷,造成今年農資經銷商和生產企業叫苦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三省種植結構調整,以及農戶施肥量驟降而引發的。然而采訪中卻發現,這一判斷缺少相應的證據支持。經銷商和企業反映的銷量驟降卻又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遼寧沈陽批發商王彥敏用“前所未有的清淡”形容春耕銷肥。“至今市場也沒啟動。雖然年前、年后分別鋪了兩批貨,但是走量一茬不如一茬。以前賣肥還有個小高潮,今年極其清淡的就結束了。”王彥敏預判,按照今年這種情況,全年最好銷量也就4萬多噸,這相比去年將減少約34%。
對此,遼寧蓋州金界源農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徐貴龍則更為悲觀。“今年的市場直到3月份才有點啟動。往年一年銷量1萬多噸。可照這個苗頭,今年銷量恐怕要打對折了。”據徐貴龍說,當地跟他處境相似的經銷商不在少數。
經銷商銷量慘遭“滑鐵盧”,農資生產企業也未能幸免。吉林市輝隆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感嘆,近幾年,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正規復合肥和摻混肥廠家在東三省的生存狀況異常艱難:“前期原材料價格比較低,后期漲的很厲害,這給一些具備資金實力的生產企業,創造了一定的利潤。但是整體來說,大部分企業出廠價都壓的很低,盈利微薄。”據陳虎介紹,盡管一季度中吉林市輝隆肥業依托成熟的網點和對市場的把握,業績不降反增。但確實有些農資生產企業一季度的銷量減少超過20%。
這些經銷商和生產企業減少的銷量是被別的渠道挖走了嗎?
深挖:銷量暴跌背后的隱情
據記者多方了解,新型經營主體攀升、土地流轉和托管業務規模化、忽悠團嚴重爆發、糧食價格低迷以及種植結構調整等問題,是今年農資人公認的影響東三省農資市場銷量的重要原因。
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增加較大,他們直接從廠家議價拿貨的買肥模式,給經銷商施加了最大的壓力。遼寧鞍山中臺化肥經銷處任會讓觀察,盡管目前為止,當地真正有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還不太多,今年的發展速度迅猛。另外,當地的大面積土地托管業務也日趨成形。任會讓說,今年臺安縣的一個朋友,一口氣托管了4000多畝地。這些土地需要的農資產品,以及從種到收的全過程,都由土地托管公司承包下來。他一畝地付給朋友400塊錢。他了解到,還有外來的投資者在當地投資農業。一家廣東公司今有年意在黑龍江撫遠縣承包100萬畝地種水稻,所需農資也都是從生產企業直接購買的。任會讓感慨,外來資本的介入和種植大戶的增加固,令經銷商愈來愈難做。
此外,因今年忽悠團嚴重爆發而導致正規廠家和經銷商頻受沖擊的現象,也成為經銷商“吐槽”最多的一個點。“以前忽悠團也有,但是今年格外嚴重。而且標識不規范的小廠家也特別多,今年一季度,光在公主嶺就查處了10多家。”一位業內人士反映,今年在東三省有一種含氨基酸摻混肥賣的特別好,包裝袋上標注含有55個養分(28-15-12),但仔細看才發現,50公斤的摻混肥中,80%都是氨基酸顆粒。也就是說,氮磷鉀以及硫等元素的養分只占20%。但農民看不明白,貪圖少花了20多塊錢,認為自己也買到了含量相同的肥料。王彥敏說,這些小廠家的鋪貨速度還非常之快:“當地遍地都是標識不正規的小廠家,他們翻著花樣地騙農民買肥。今年我們到基層鋪貨的時候才發現,這些肥早就悄無聲息的鋪進好多個村了。這真是把我們正規渠道沖擊得夠嗆。”
另外,糧食價格低迷和種植結構調整對農資銷量的不利影響也不容忽視。“本來玉米價格不高,老百姓就不專注種地了,結果今年還干旱,農民就更不舍得買肥料了。往年到這時節農民都會追施尿素,今年恐怕很多人就不肯追施了。”遼寧開原八棵樹鎮夏家村種植戶徐華龍說,今年便宜的肥料在當地銷量還可以,但是品牌肥料由于價格高,銷量減少的較多。針對種植結構調整,黑龍江雞西市合作社負責人楊泗花表示,今年東北部分冷涼地區的玉米調減面積比較大,原先一畝地用化肥0.6~0.7噸,改種大豆后,一畝地只用0.2~0.3噸肥,這也是部分地區經銷商銷量下降的原因。
經銷商徐貴龍無奈地說。“現在的農資生意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舍不得放棄,但是確實賺不到錢。”
措施:市場艱難,如何突圍
任會讓直言,不遠的未來,純粹專注于低買高賣的農資經銷商必死無疑。現代農業需要的是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農資產品。農技服務一定會成為農資經銷商的標配時,徐貴龍認為,大家會一起努力擴大農技服務范圍,加長服務時間。
陳虎表示,當前生產企業正在不斷“創新營銷模式、升級產品品類、增強工藝技術、提高服務能力”。這些舉措可以令企業更好地服務農民,保護市場份額。針對經銷商這個環節會不會被取代的問題,陳虎表示,廠家并不愿意為了一時利益而把經銷商這個環節跳過去。有些經營能力存在問題經銷商會被取代。企業希望借重經銷商對接下游市場,大家一起策劃產品推廣活動服務用戶,共同開發市場需求。
此外,對于忽悠團和標識不規范小廠家的沖擊,陳虎表示,規模種植者趨向于專業化、年輕化。這對于正規企業和渠道的發展絕對利好。王彥敏說,淡季的時候,不少企業都會下鄉教農民如何辨別真假肥料。同時呼吁政府能夠繼續加大打假力度,讓忽悠團和違規企業無處遁形。
雖然今年東三省的市場極難做,但多數企業和經銷商還是認為,他們有生存和發展空間,能夠更好地服務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