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產量過剩,競爭同質化,外貿依存度超過50%……在外部環境尚無根本改善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藥企業正面臨著生存危機,以創新引領轉型,走品牌化之路,將是農藥企業破解發展困境的‘良方’。”
近日,在農民日報社主辦的“2012中國農藥形勢分析與預測暨首屆中國農藥品牌年會”上,多家農藥企業表達了它們目前遭遇的困惑一方面是產業競爭加劇,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前景低迷,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由此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農藥市場依然供大于求,農藥產量約為250萬噸,而國內總需求量僅為30.8萬噸,出口量超過125萬噸,在嚴峻的外貿形勢下,產能過剩這一“頑疾”引發的負面效應將越發顯現。
“對較有亮色的產品一哄而上、盲目擴張,已成農藥企業的通病。”江蘇某上市農藥企業的市場經理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國內草甘膦的年需求量約為5萬噸,實際產量約為30萬至35萬噸,而國內該產品的產能已達到116.6萬噸。
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產品上也多有發生,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悉,新安股份、江山股份、沙隆達股份等上市農藥企業2011年上半年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或下滑。
從全國農藥行業整體來看,2011年上半年773家規模以上農藥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53.7億元,行業平均利潤率不到6%,仍舊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行業虧損面達10.7%,虧損企業虧損額達3.7億元,同比上升105.9%。
不過,從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目前農藥市場的下行態勢也未嘗不是好事。正如出席年會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斗所言,殘酷的競爭迫使企業對現有農藥產品進行技術升級、更新換代,優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綠色農藥,把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提高效益與質量上來。
我國現有農藥企業2000多家,大多數規模小、產品單一,缺乏真正的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世界前8家農化集團銷售額已占到全球農藥市場的80%以上,而我國整個農藥行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僅為5%,組建大型農藥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將是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農藥產業政策》和《“十二五”農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兩大政策相繼實施,我國農藥行業新一輪“大洗牌”或將由此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