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管理政策的變化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也是最受關注的訊息。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巡視員陳友權透露了未來農藥管理政策調整的幾大方向。
擬建老舊農藥退出機制
據了解,目前農業部登記的農藥產品累計有3萬多個,而品種只有650多個,絕大多數農藥產品都是多年登記、重復登記的同一品種,甚至同一產品,成為老舊農藥。與此同時許多農藥產品已登記一二十年,但一直沒有生產銷售,成為休眠產品。
陳友權在講話時分析指出,老舊農藥問題比較突出。一是使用效果明顯下降,部分登記使用超過20年的農藥品種,經過連續多年使用直接導致抗性上升、效果下降,如阿維菌素最初防治螨類的使用濃度在2~3毫克每升,現在的使用濃度在9毫克每升以上,單位面積用藥量增加了幾倍。二是安全風險隱患較大,大部分老舊農藥產品缺少殘留、環境影響數據,有的產品劑型落后,生產和使用中容易污染環境。從今年監測結果看,克百威、多菌靈等老品種在農產品上殘留超標問題時有發生,老舊農藥造成的農藥使用安全事故占70%以上,如2,4-D丁酯等除草劑,每年都有多地上報藥害事故。三是使用成本顯著提高。農民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在此類產品使用中普遍存在加量、加次使用現象,不僅增加了用藥成本,還導致農藥用量持續增加,影響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產增收。
“建立老舊農藥和休眠產品退出機制勢在必行。”陳友權表示,農業部將梳理編制老舊農藥產品清單,依法建立和完善老舊農藥退出機制。擬對安全風險高、不合法合規、農業生產需求小、防治效果明顯下降、失去應用價值的農藥品種或產品實行行政機關強制退出;對登記資料不齊全的農藥品種、產品給予一定資料完善時間,逾期不補充的,實行產品自然退出;對企業無意繼續生產、登記證休眠5年以上的農藥產品,實行企業自動退出。
溴甲烷等8種高毒農藥將分期淘汰
高毒農藥的監管歷來是農藥管理的重點。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已先后淘汰了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33種劇毒高毒農藥,現在登記使用的劇毒高毒農藥(以原藥毒性分類)有22種。陳友權透露,按照今年10月1日起將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的明確要求,農業部已制定初步的工作計劃,擬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一是2019年之前淘汰溴甲烷和硫丹。根據有關國際公約,溴甲烷土壤熏蒸使用至2018年12月31日,硫丹用于防治棉花棉鈴蟲、煙草煙青蟲的特殊使用豁免至2019年3月26日。擬于2016年底前發布公告,自2017年1月1日起,撤銷溴甲烷、硫丹的農藥登記。自2019年1月1日起,禁止溴甲烷、硫丹在農業生產上使用。
二是2020年禁止使用涕滅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異硫磷、氧樂果、水胺硫磷。根據農藥使用風險監測和評估結果,擬于2018年撤銷上述6種高毒農藥的登記,2020年禁止使用。
三是到2020年底,除了農業生產等必須保留的高毒農藥品種外,淘汰禁用其他高毒農藥。 推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工作
當前,小宗作物登記用藥短缺問題突出。由于缺乏登記的專用農藥,導致小宗作物超范圍用藥、濫用藥的現象比較普遍,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影響產品質量安全,亟待加以解決。
陳友權分析了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是小宗作物品種繁多。據調查,比較常見的小宗作物有155種,涉及特色蔬菜、瓜果、中草藥材、食用菌、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常見病蟲害超過200種。二是登記的農藥產品少。一般的大宗作物種植面積都在1000萬畝以上,而多數小宗作物僅分布在一兩個省,相應的用藥量很少。三是企業積極性不高,由于登記試驗費用比較高,而產品的銷量又很少,企業不愿投入小宗作物登記。 陳友權表示,針對此種情況,農業部將堅持重點突出、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劃分作物和病蟲種類群組,在同一群組內已有登記農藥的,進行擴大作物登記。鼓勵相關協會及農藥企業開展聯合試驗。
具體來說,將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各地開展小宗作物種類、病蟲害發生及用藥情況調查。制定《用藥短缺小宗作物與病蟲害目錄》,指導各地開展小宗作物農藥登記試驗。組織專家開展小宗作物及其病蟲害的群組研究,制定《小宗作物病蟲群組目錄》。篩選一批已登記的農藥產品,進行群組擴作登記。無法通過群組登記農藥的,組織開展聯合試驗,取得殘留和藥效試驗數據后,特事特辦,集中評審,加快審批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