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資市場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隨著國家對農業政策的調整,老百姓對農產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受農民購買使用行為改變等因素的影響,農資市場已發生深刻的變化。
農作物種植結構經濟作物面積在擴大,糧食面積在縮小。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現代農民一只腳踏在田里,一只腳踏在市場,一只眼睛盯著經濟效益,一只眼睛盯著種植作物。以經濟效益決定種植結構。
土地集約化的進程越來越快,逐漸向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類公司等為代表集體購買為主的方向過渡。隨著國家農業產業政策調整,可以預見未來種田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㈠農業類公司,其他行業資本流向農業成立農業類公司,把一家一戶的土地集中起來耕種。實現工廠化耕作,產品到市場上出售,走商業化市場化道路。㈡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家一戶的土地進入合作社進行專業化、產業化耕作。㈢種植大戶,各類種植大戶經過幾年的努力,積累了資金、技術、經驗,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幾十畝發展到上千畝,甚至上萬畝,種植規模逐漸擴大。
農資產品的含量逐漸向高含量方向發展。現在農民對農資商品要求越來越高,具體表現追求高效果以減輕勞動強度,反映在農藥品種上要高濃度、高效果,肥料也是如此,如復合肥五年前低含量好賣,現在45%含量農民都嫌低了,51%含量2011年成了香餑餑。
售后服務意識逐漸成為業務開展的主導。隨著農資市場競爭加劇,不少經營者發現只管賣肥經營模式已經落伍。因為你是賣肥的商品效果說的再好農民總認為這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尤其現在復合肥含量相同,效果相差無幾,服務配送每家都能做到,問題就在于農民為什么一定要聽你的買你的貨?那就是技術指導決定了購買行為。
農民對高端產品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對常規品種需求反而越來越少。現在農民對農資商品效果越來越看重,因為沒有效果的品種再便宜也是最貴的,而新品種效果好,沒有抗性,即便價格貴點農民也能接受,尤其經營者受利益驅動,新品種往往是首推促銷力度很大,農民從接受到大面積使用時間大大縮短了。
農民的購買心理有價格便宜向質優價廉轉變。原來農民購買農資商品價格作為首選,就是要買便宜的,也許是農副產品價格、勞動力成本低,病蟲害抗性不嚴重等因素造成的。近年來,農民使用農資商品水平有了很大變化,㈠商品意識提高,農副產品不但要提高產量,更要提高品質,到市場才能賣個好價錢,所以要求農資產品效果一定要好。㈡勞動力成本提高,效果好的農資商品減少了使用次數,減輕了勞動強度。由于農資商品使用者農民“口味”在變,導致了部分農資零售商、經銷商也跟著變,“我就是要賣效果好的品種”!
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農資商品經營以前并不注重品牌,尤其供不應求年代,根本就不講品牌。隨著農資商品進入供過于求時代,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及產品同質化的今天,品牌化尤顯重要。品牌品種反應在農資商品經營上起到兩個作用。㈠招商,不管是農民還是經銷商都是沖著品牌而來,誰掌握了優勢品種誰就占領了經營制高點,增加了吸引力,所以有意無意間起到了招商作用;㈡引資,農資經營中賒欠嚴重,由于優勢品種一般不賒欠,而是現款交易,甚至預收貨款,從而起到了引資作用。經銷商在代理品牌品種的同時把自己企業在當地打造成品牌,只有把自己企業形成品牌才能更有力量吸引強勢品牌制造商,才能更有力量吸引零售商,才能取得更好經濟效益。
以上的農資變化導致經銷商的生意舉步維艱,“有種這碗飯吃到頭了”的感覺,其實不然,全國13億人民每日三餐需求多么巨大啊!照理農資生意不應難做,但還是感到難,那么到底難在哪?問題關鍵在于要隨農資市場而變。所以,我們要及時發現這些變化,貼近市場去適應這些變化,千方百計尋找這些變化的解決方法,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與同行競爭中不但不會感到困難,而是越來越自信,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并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