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系列強有力的管理措施、接二連三的環保風暴、業內殘酷的市場競爭,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證明中國農藥行業正遭遇嚴酷的寒冬。家電、方便面、啤酒、洗化等外部行業的發展規律,無一不證明著中國農藥行業洗牌時期的到來。加之近兩年個別廠商市場占有率快速上升,此種現象又被作為一種信號,與上述觀點互動為證據。
然而,農藥行業難兄難弟--醫藥行業近十年來的潮起潮落,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嚴重。誰也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更何況醫藥、農藥行業都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聰明的企業可利用的空間還相當大。
就此看來,政府的諸多措施,包括取消商品名等,弄不巧會有重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梢灶A言,中國農藥行業整合洗牌的時刻遠沒有到來。
鑒于近幾個月來,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針對我國農藥行業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管理措施,農藥界有關“洗牌”、“拐點”的聲音越來越強,大有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好像農藥行業(不是農資行業,筆者傾向于農藥從農資分離開的觀點)大整合時代馬上就要來臨,眾多的農藥企業一夜之間將紛紛倒閉,大批經銷商將折戟沉沙慘烈出局。
與此相對,也有人認為農藥行業整合期近兩年不會出現,生產企業整合期再過三年才會來到,經銷企業最多5年。
對于國內農藥行業整合到來與否,期限長短,可以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說預見、揣測并非都是主觀臆斷,大多是建立在一定條件基礎上的判斷,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理由:
大整合要到來了?
外部因素影響加劇
理由之一,政策法規。國家發改委出臺六項措施推進農藥管理,歸納起來一是進入,二是淘汰。首先提高了新核準農藥企業的進入門檻,其中原藥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5000萬元,制劑(加工,復配)企業注冊資金不低于3000萬元,而且還附加了環保投資和土地等方面的條件;淘汰主要體現為農藥企業延續核準工作,1154家需進行延續核準的企業預計將淘汰30--40%。
農業部方面主要是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和其它措施,其中有兩個關健點,一是農藥臨時登記累計有效期縮短為三年,三年必須轉正式登記,而正式登記手續繁雜,費用特高;二是取消使用商品名,改為指定通用名和簡化通用名。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措施,究其實質還是對現有農藥生產企業的加法和減法的運用。
理由之二,環保風暴。2007年的太湖、巢湖、滇池的藍藻事件,造成上千家農化企業關閉或搬遷,沿松花江、長江、淮河等淡水流域的化工企業,均遭到了環保暗流。這兩年部分農藥原藥價格上漲或缺貨,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環保造成的。
可以說環保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藥企業現在的格局,其配合著十七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和國際食品安全問題,一輪又一輪升級,成為了農藥企業發展的命門。
內部整合跡象出現
除上述農藥行業外部因素外,農藥行業自身也已出現整合跡象:
(1)生產企業方面市場競爭過度。3000多家農藥生產企業,分食國內300--400億的市場蛋糕,競爭慘不忍睹。貨款賒銷嚴重,原材料漲價,國家貨幣從緊,必然造成資金鏈斷裂,經營困難。再加上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產業政策,將導致大批生產企業出局。
(2)國內已出現了大的龍頭企業。1000余人的銷售隊伍,下沉鄉村終端,這必然會改變現有的營銷格局,市場占有率將大幅提升,行業集中整合速度在加快。
(3)流通環節也出現了產業集中信號。南方幾個省份集中度加大,出現了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甚至億元大關的經銷商,他們實行公司化運作,規模經營,逐漸由區域走向全國。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批頗有影響力的農資連銷店,區域市場表現有聲有色,燎原之勢令人稱道。
其他行業前車之鑒
從其它行業的發展軌跡,我們也能看出農藥行業洗牌時期的到來:
家電行業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0家,發展到目前基本上只有長虹、TCL、康佳、創維四家;方便面行業由幾十家,到現在4家寡頭占據壟斷位置,其余生存舉步維艱;啤酒行業亦是如此,經過十幾年的整合,由高峰期的幾百家到今日青啤、燕京、華潤牢牢占據前三名位置,剩下的廠家要么被收編,要么投誠。
國外企業發展也不例外,美國汽車業20世紀初有上千家企業,經過不斷整合,目前只剩下3大家。
種種現象顯示中國農藥行業似乎已遭遇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嚴酷的寒冬,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上至國家的政策環境,下至末端的食品安全;內由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外由其它行業的佐證,一切似乎都預示著農藥行業“洗牌”、“拐點”時期的到來。
看醫藥行業潮起潮落!
農藥行業按使用對象劃歸為農資領域,而計劃經濟時期屬生產資料經營,簡稱農資。現在有叫農化類,也有叫農資類,而按其特性和生產工藝應當屬精細化工。按國際流行的工商分類,屬于第五類的藥大類,即含醫藥、獸藥、農藥等。
其實,從政府管理方式上看醫藥和農藥,二者極其相似:都需要審批,都需要登記,都要三證號齊全;都有通用名、商品名,都有用商標作為產品名稱的現象。唯一有差異的地方是從產品到消費者的途徑,醫藥產品到患者中間有大夫這個橋梁(OTC類則沒有這一差別)。農藥類在西方某些國家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不像中國等同于一般消費品,而是要由專門的技術人員指導使用。
中國農藥行業是被社會邊緣化的行業,國內總需求只有400億,與醫藥3000億蛋糕相比,不被人們重視。況且醫藥行業人命關天,不僅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而且還與政府醫保體制有直接聯系。眾所周知,醫藥行業這些年相對農藥行業來說,可謂是驚濤駭浪,時而風聲鶴唳,時而鴉雀無聲,F在從根(鄭筱萸案)到梢(藥價虛高)叫人找不到一絲亮點,導致全行業3年以來始終處于低谷狀態。
被異化的管理初衷
醫藥界的混亂主要表現在廠家多,渠道亂,一品多名,價格虛高?梢哉f,十年前的醫藥行業與今天的農藥行業很相似。那時候全國7000多家醫藥生產廠家,惡性競爭嚴重,市場不規范。鄭筱萸作為專家管理的代表,以善管理、有辦法被業界廣泛認可。鄭當年的設計思路,即是提高門檻,減少數量,規范市場,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引入西方國家通行的GMP認證制度。鄭許諾通過一系列管理措施,將中國醫藥生產企業減少一半,所以當時大多數的生產企業對此還能夠積極擁護。
結果是第一批認證下來只有120余家生產廠家未予通過,再經過補辦真正因辦證未過關的不足十家企業。而在這一過程中,眾多企業為通過GMP認證,采取向銀行借債的策略,據估計全行業因此而新增銀行貸款近1000億元。結果非但管理水平未得到提高,反而出現了一系列重大醫藥事故,造成全行業勞民傷財,怨聲載道,許多企業還因貸過大導致了破產倒閉。正因如此,鄭筱萸落了個里外不是人的下場。更可悲的是,不僅中國的醫藥管理沒有治理好,還動搖了中國的醫保體制,以至于成為了千古罪人。
醫藥競爭格局依舊
至于鄭本人腐敗問題,現在回過頭來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初其設計這一制度的時候決不是為尋租而為之,動機上也是想把醫藥行業治理好,據說鄭的治理方案當時也是被上下都通過了的。如果把今天醫藥行業的現狀全歸罪為鄭筱萸的腐敗,恐怕也是高抬鄭筱萸了。因此,回顧醫藥行業十年來的改革,力度不能說小,動機不能說全錯,但就是效果不理想,確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今天的醫藥界死寂一片,山還是那座山,天還是那片天,廠家非但沒少,反而有所增加,競爭態勢依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企業大面積虧損,而且不見光明。在此情形下,再沒有人喊行業洗牌和整合了,因為不知道路在何方?
農藥行業,春天還是嚴冬?
將視角轉回到我們農藥行業,應該說目前我國農藥行業決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
行業競爭尚不充分
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有三個特點:一是規則透明化,二是技術簡單化,三是消費者成熟。目前中國農藥行業市場發育不成熟,管理不規范是公認的事實;在技術上,農藥技術本身的復雜再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技術層面很復雜,包括生產技術、復配技術、多種成份、使用量、使用方法、作用對象、通用名、商品名、商標、三證以及花里胡哨的包裝設計等等,非專業人員休想搞明白。不管多復雜,如果人人都是專家教授也不怕,但要讓7億農民搞明白,就不太可能了。醫藥行業忽悠十三億人都不費吹灰之力,而農藥只需要忽悠7億農民,還不是小菜一碟?僅憑技術這一條,聰明的農藥企業就能活上十年八年。
要證明農藥行業是一個競爭不充分的行業,從其近幾年的發展軌跡也能說明問題。農藥行業喊整合也不是喊了一年兩年了,各級政府有關單位也相繼出臺了許多措施。但結果是五六年時間,生產企業從2000家就發展到了3000家,流通環節從業人員更是爆炸式增長。據觀察,目前農藥廠商絕大多數都過得還比較滋潤,這說明農藥這個行業存在著生存的空間,能夠養活這么多人,否則不會進來這么多人。而一個競爭不充分的行業,特點之一就是必然會引來許許多多的混水摸魚者。
農藥整合并不簡單
在諸多產業中,有的行業本身就易產生壟斷,如汽車業、機電業等,要求資本大,技術難度高,進入門檻也高。即使政府不強化管理,其本身的整合速度也會很快;有的行業品牌要求度高,尤其是大眾消費品,人們關注度較高,如洗化業和乳品業,在我國均只有幾個高知名度的大品牌在運作發展;有的行業本身特性易產生“小狗經濟”,如服務業,中國地廣人多,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需求差別巨大,只要做好差異化,就不愁沒有發展空間。
相比之下,同為農資行業,化肥、種子與農藥行業競爭就完全不一樣。化肥、種子這兩個行業就比較適合規;洜I,符合資本投入大、技術難度高、產品透明化強的特點。因而,中國的化肥市場有幾個全國性品牌占據了六成的市場份額。目前中化化肥產業整合后,從上游生產到下游銷售具有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種子行業中,幾大種子公司也壟斷了40%的份額。因而,現在化肥、種子行業基本做到了現款現貨,這與農藥行業大面積賒代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同是化肥行業的復合(復混)肥業卻完全呈現了農藥行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復合”和“復混”上,亂加成份,亂混原料,亂吹賣點,從而把老百姓胡弄了。目前全國復合(復混)生產廠家數量絲毫不少于農藥廠家,混亂狀況比農藥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觀察、預測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決不能從渠道特點,即以農資類產品來作出判斷,而應當以醫藥行業為作參照系。
中國農藥已跨入世界第一大生產和銷售國家行列,但同時也背負了“中國制造”諸多的光環和垢病。靠廉價勞動力和污染環境的成本優勢打敗對手,雖有中國農藥制造業正迎來黃金時代之說法,但很明顯其含金量并不高。
雖然可能會在這幾年制造(出口)盛宴中誕生3--5個年銷售額20--50億的大型骨干生產企業,但國內制劑市場的格局很難有實際性的改變,F在農藥行業500多億的年銷額之中,300--400億的國內制劑銷售額基本是穩定的。這一塊的特點是企業大、品牌小;原藥大、制劑小。據了解,目前國內制劑市場年銷售額5億元的不超過3家,既便如此,這5億多銷售額大多數也是靠多品牌實現的,試想,最大2%的市場占有率還何談壟斷?何談整合?
所以說,在化肥、種子、飼料、農機等農家號行業中,農藥品牌集中度是最低的。正因如此,在目前條件下縱使你擁有1000人的隊伍,縱使你掌控20億的資本,欲在國內制劑市場上做壟斷品牌,整合別人,都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行業拐點時日難定
目前我國農藥市場流通領域更不是由分散到集中,而是由集中到分散。最為典型的聯鎖經營,在其它行業被公認為經典模式,卻在農藥行業碰了一鼻子灰。筆者5年前就判斷,農藥連鎖不適合中國國情,現在來看這一觀點依然正確。
這幾年的農藥連鎖,一是假連鎖沒有終端店;二是表面上做連鎖,靠造概念在股市圈錢或向政府要錢;三是運作不規范,存在諸多問題。前幾年炒熱的幾家,如得地德、德農以及南方的幾戶,基本上均已銷聲匿跡了,這一點又和醫藥兄弟們看齊了。醫藥行業零銷終端放開后,以時珍閣,三九醫藥為代表的連鎖紛紛倒閉,醫藥流通環節較前幾年更分散了,集中度更低了,寡頭更少了,就連喊得最響的平價藥店也已偃旗息鼓。醫藥的拐點誰也無法確定時日。
中國農藥市場需要耐心
應當說,這一輪農藥行業的管理措施是前所未有的,力度不小,社會反響也很大。但能否起到洗牌作用,尚值得懷疑,5000萬元的準入門檻對新進入者有抑制作用是肯定的,臨時登記三年須轉正式登記的措施對現存農藥企業費用成本會有大幅增加,再加上基它方面的登記措施,綜合影響是存在的。
農藥格局不會受到實質性影響
但是,筆者認為這些還不會對中國農藥格局產生實質性的影響。5000萬元的準入門檻,擋不住真想進入者;登記方面的政策措施也不會使現有的農藥企業數量減下來多少,可能會使登記速度放緩。這要看成本與收益的關系,當成本大于收益時,人們會放棄登記;當成本小于收益時,人們還是會選擇登記,以筆者看來,估計熱點產品和銷量大的產品,企業還是會選擇繼續登記的。
目前全行業最熱點的問題是取消商品名問題,新規定很詳細很具體,毋庸置疑,其對現有產品肯定會有影響。影響最大的當屬多年形成的品牌產品,因為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特定的符號一夜之間改變了,當然這項政策對混劑和定做產品(打上經銷字樣的)影響也不小。不過商標問題保留下來,就為靈活操作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隨著時間的發展,商標作藥名這點或許會有新問題冒出來。醫藥行業實行了一年多的新辦法,比農藥嚴厲多了,結果如何?有興趣的讀者看一看就知道了。
不管是醫藥行業,還有農藥行業,近幾年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管理辦法,其初衷都是加強對行業的管理,使其更規范、更健康地發展。政府的職責是制定游戲規則,通過市場調節,實現優勝劣汰。在目前中國法制狀況下,筆者更傾向于相信中國企業的自我修復能力和適應能力,靠幾條法規就能將中國的農藥企業數量減下來是不現實的。
中國農藥市場真正洗牌尚需時日
呼吁對農藥市場加強整頓,至少從1996年由計劃向市場過渡時期就開始了。呼吁的力量一部分來自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一部分來自市場經濟時期已經做大的企業,第三部分來自各級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這三部分人中,有的是從工作職責出發;有的是出于無奈,懷有一種壟斷心態;有的是別有用心,企圖將別人整合掉保留自己。
但作為聽眾,應當聽出一些弦外之音來。這里筆者要強調的是,筆者本人更希望盡快出現一個健康規范的農藥市場。但我們心里應當清楚,一個市場由初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需要相當長的過程。據推測,中國農藥市場真正的洗牌時期絕對需要十年八年,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所以說,中國農藥市場還需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