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劑型和制劑的研究開發,關系到農藥的毒理學性能是否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最重要的問題。但劑型的設計和開發,還與農藥的使用方法和施藥器械有密切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往往還是雙向性的,有些情況下是劑型的特殊性能對使用方法和施藥器械的性能提出要求,而有些情況下是后者對前者提出要求,這種緊密的相關性往往會對農藥的科學使用技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同時這些影響還會直接輻射到農藥商品的銷售市場和用戶對商品農藥的接受程度。
早在20世紀70年代,前CIBA-GEIGY公司就曾提出,農藥商品的市場開發有賴于三個因素:優良的農藥品種、適用的農藥劑型、適用的施藥器械。因此,許多大農藥公司都把農藥使用器械的研究開發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并專門設有農藥使用技術研究開發部門,這種趨向值得我國農藥行業注意和重視。
在工業化國家,農藥施藥器械已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新型藥械的開發,對農藥的劑型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從而不斷推動了農藥劑型的開發和發展。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其中比較重大的幾次變革:
1、飄移噴霧技術的出現
這項新技術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機具本身所產生的強大氣流把藥霧吹送到比遠處的目標作物上和覆蓋在較大面積的作物上。這種方法最初定名為飄移噴霧法,因為在氣流吹送下霧滴不會很快沉降,而是隨氣流向前作擴散分布運動,因此藥霧得以在大面積農作物上形成很均勻的沉積覆蓋。
用于飄移噴霧的器械是汽油發動機驅動的背負式飄移噴霧機。飄移噴霧法是一種高效噴霧技術,但這種方法對藥液的抗蒸發性能提出了比較嚴格的要求,因此必須研發一些防蒸發劑配加在農藥制劑中。中國現在所使用的東方紅-18型背負式噴霧機,就未對其所使用藥液的霧滴防蒸發問題及相應的劑型進行過研究。如果不研究藥液的蒸發問題,不能防止蒸發現象,這種飄移噴霧法就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2、超低容量噴霧技術的出現
這項技術是由從事飛蝗防治研究的一些英國科學家根據藥液霧滴的運動行為與飛蝗的運動行為、霧滴對靶標害蟲的撞擊幾率而提出的一項全新的施藥理論和方法。這種新技術由Micron公司的Bals開發成為全新型的超低容量噴霧機(ULVA),對世界農藥的使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認為是農藥施藥器械的一個重大突破。ULVA技術也是一種飄移噴霧技術,1976年引進到中國,很快就由上海微電機廠仿制成功,并在政府鼓勵下在中國許多地方迅速推廣和應用。
但ULVA技術要求使用特定的農藥劑型,即一種對操作人員安全、對作物也很安全的油基劑型,然而中國始終沒有研究開發這種用專用溶劑油制備的超低容量油劑。而在英國等許多國家,ULVA技術早已發展成為可控霧滴噴灑技術(CDA),其使用范圍也大大擴展。但現在這項技術在中國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狀態,而這種狀態與未能研發適用的劑型有重要關系。
3、靜電噴霧機的開發成功
這是前英國ICI公司的Coffee在ULVA噴霧機的基礎上,于20世紀70年代研發成功的使霧滴帶靜電荷的新型霧化技術,噴出后帶電霧滴能夠被牢固地吸附在作物表面上,大幅度減少了霧滴飄出田外的現象,使每公頃施藥液量劇降至1.2--1.5升(ULVA為4.5升,常規噴霧器為675升左右或更高)。這項新技術的出現曾被國際輿論稱為農藥施藥器械和使用技術的劃時代革命,它所需要的油劑藥液必須是一種特殊的專用劑型。中國曾有專家從事于此項技術的引進開發,但尚未能付之于實際應用,其中未開發出適用劑型也是重要原因。
4、具有直接注入系統的噴霧機的出現
所謂直接注入系統(DIS),就是把藥劑直接注入噴霧機的噴桿中與清水同時噴出,而無需在藥液箱中預先配制成大量的噴霧液,藥液箱中只裝清水而不加藥劑。這種DIS系統的重要優點在于,農藥制劑只在噴霧機的噴霧工作部件噴桿中出現,藥液箱成為完全沒有農藥污染的干凈容器。
DIS系統對于液態農藥制劑很容易實施,只需安裝一組液態藥劑的排出計量裝置即可。但是可濕性粉劑在大型噴霧機上使用時,就要求將可濕性粉劑加工成均質的水分散性粒劑,對于水分散性粒劑的物理性狀要求很高,一方面是顆粒的破碎脫粉率必須很小,以防止細藥粉飄揚而被操作人員吸入,而且碎粒入水后必須能迅速溶散成為均質的懸浮液。
5、熱霧機的使用
熱霧機是利用汽油在燃燒室中點火后所發生的脈沖式燃爆而產生的高溫廢氣(燃燒室的溫度高達1200℃,從噴口噴出時的溫度降低到80--100℃),在極高的氣流速度下把農藥油質溶液分散成為極細的霧滴,直徑細達5微米以下,因此所形成的藥霧已接近于重霧狀態,具有極強的通透性能。這種油劑必須能耐高溫,并且燃點比較高。目前國內還沒有專用的此類商品化油劑,大多是用戶購買溶劑油自行配制農藥溶液備用。但是這種使用方法缺乏明確的劑型技術標準,很難保證農藥的使用安全和不污染環境,因此必須研制具有明確技術規格的溶劑油專供熱霧機使用,才能使熱霧機施藥技術達到標準化。
通過以上各種案例可以看出,農藥劑型設計與施藥器械或施藥手段的發展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劑型開發不宜停留在仿制狀態,而應從中國農業生產狀態和農藥使用技術水平的實際出發,立足于技術創新,如此才能開發出適用于中國農民的農藥劑型和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