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商務部、農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意見》特別提出要積極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日前,本報記者就中國農資連鎖經營的現狀、相關政策以及營銷體系的建立等問題,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技術經濟室主任蔣和平教授。
種種跡象表明:與農村生活、生產有關的農資連鎖經營,作為一個新的商業投資機會,正在受到各類資本的積極追捧。從品牌農業到品牌農村流通業,再到品牌農產品與農資消費,是未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思路。考慮到國家正在全力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在農村建立農資超市商機無限。
記者:蔣教授,最近幾年來,中國以農藥、化肥、農膜、種子、農機具等為主的農資和農產品的連鎖經營業發展迅速,請您介紹一下中國農資連鎖經營的現狀。
蔣和平:連鎖經營是一種先進的經營形式,它是把大規模工業生產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的思想引入零售業,通過規模經營和資源共享來降低企業經營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單位的邊際成本。農村流通領域引入連鎖經營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業的無形資產、現代化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商業信譽和高度的資源共享性,降低農產品與農資進入市場的成本,節省經營費用;二是通過企業的批量采購、統一配送、連鎖網點銷售的方法,降低農產品的采購成本、庫存成本和對流通資金的占用,以最低的流通費用、最少的流通環節加快農產品流通,降低銷售成本;三是連鎖門店良好的購物環境、可靠的商品質量和低廉的價格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目前,中國農資連鎖經營正在我國各地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迅速興起:2000年5月,我國現代農資超市的創立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北京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目前該公司已在全國8個省(市)建立縣級超市30多家、鄉級網點350個,2003年銷售額超過了20億元;2002年3月,由紅太陽集團所屬的上市公司--南京紅太陽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天和化學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組建了南京紅太陽農資商貿連鎖有限公司,并啟動了“千縣萬鄉十萬村”的農資連銷網絡工程,目前已在江蘇、安徽、江西、廣西、重慶等地投資設立連鎖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蓋5省、30多個地市區縣、380多個鄉鎮的“紅太陽農資連鎖”經營網絡;2003年,以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為核心企業的全國供銷社農資連鎖配送為農服務工程正式啟動,計劃到今年年底,中農集團將與國內相當一部分省級農資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連鎖店達到300個左右,同時對現有的480多個直銷網點的60%進行規范改造。
目前,地方尤其是省級供銷社對建立屬于自己的農資連鎖公司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相當一些省、市供銷社都正式注冊成立了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四川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組建了四川邦立達農資連鎖有限公司,并逐步發展到在四川省內和省外長江以南的13個省、市(區)的農資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個一級連鎖配送中心,連鎖經營門店達2000家左右,深入到山鄉農村的連鎖網點實行24小時服務;新疆奧環公司則把眼光瞄準了西部畜牧業農資連鎖經營,欲打造中國畜牧業的沃爾瑪;江蘇蘇農農資連鎖有限責任公司、山西省供銷社、福建省“龍得寶”、新疆供銷社等以供銷社系統為主的傳統農村流通組織,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機遇再創輝煌。
記者:中國農資連鎖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存在不少問題。您能歸納一下嗎?
蔣和平:從我國農資連鎖經營的現狀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由于各網點獨自采購,中間流通環節眾多,造成農產品采購價格不斷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未經加工的蔬菜從生產者、消費者、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連鎖店等一系列中間過程到消費者,價格要增加3~10倍。因此,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是連鎖經營的主要目的之一。
--難以實現標準化經營。一方面,目前各連鎖企業難以提供相同的產品與服務,就連價格也難以統一,失去了連鎖經營共享品牌資源的意義;另一方面,沒有成規模的生產基地,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標準化只能是一句空話。
--農產品和農資質量難以保證。當前連鎖企業零星采購農產品的方式,使得農產品供應鏈過長,農產品在眾多中間環節被反復倒手,產品質量(特別是生鮮產品的新鮮程度)下降,導致許多消費者放棄連鎖網點而轉向農貿市場。
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的“金礦”在農村,21世紀的“黃金產業”是農業。城市零售業市場早已硝煙彌漫,中國的農村市場卻還是一片平靜。以大農業作為戰略投資方向的企業已經大舉進入農村流通市場,原因并不僅僅是產業鏈的需要,而是這個市場本身極度誘人。
記者:在當前中國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大背景下,現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是調整結構,而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是構筑新的流通體系。您認為農資連鎖經營市場前景如何?
蔣和平:首先是形勢喜人。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數量大、品種多。2003年,糧食產量43067萬噸、糖料9670萬噸、棉花487萬噸、油料2805萬噸、蔬菜53960萬噸、烤煙201萬噸、茶葉78萬噸、水果14470萬噸、肉類總產量6920萬噸、水產品4690萬噸。氮、磷、鉀肥產量分別為2880萬噸、881萬噸和164萬噸。這些商品除部分農民自用外,大都需要物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世界罕見,形成了巨大的農產品物流。
可見,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大背景下,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不是“產”,而是“銷”,不是看你種什么、養什么,能不能把東西生產出來,而是看你能不能銷得出去,贏得市場,使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取得合理的收益。可以說,各級政府對農產品市場流通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因此,對咱們從事農產品市場流通的老總們來說,確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勢。
其次,還應當看到形勢逼人、形勢嚴峻的一面。我國政府承諾,加入WTO后一年放開批發、三年放開零售。入世后,會有大批像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這樣的零售業巨頭挾各種先進的經營模式而來,它們不僅經濟實力雄厚,而且在組建進貨配送渠道、半成品加工、分級和規格化包裝、銷售技巧等方面具有優勢,同時采用先進的營銷管理模式,品牌、信譽好,這些給我國傳統的營銷方式和流通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這是其一。其二,隨著我國城鎮居民購買力的提高,吃東西更加考究,要求安全、衛生、營養、優質(包括新鮮、品味好等),加之工作節奏加快,又想多留出時間好休閑,吃法既要精細、又要方便快當,這就必須改變長期以來農產品統貨混裝混卸混銷的粗放交易方式。
其三,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大中城市的市政建設和改造工作提速,目前已有北京、廣州、武漢、福州、大連等城市紛紛承諾,用3年或5年時間,讓農貿市場“退出”,有的提出了“農改超”的目標和口號。我雖然覺得這類提法有進一步商榷之處,但可以肯定,城市的傳統農貿市場大大減少是大勢所趨。
記者:那么,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如何才能確定發展戰略和目標?應注意解決哪些問題?
蔣和平:發展連鎖經營一要有相當的資產規模和資金實力,開三、五個連鎖店,形不成規模,就不會有多大效益;二要有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有一支懂經營、會管理的中高級人才隊伍;三要擁有一定的經營資源,除商品貨源外,還要有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企業品牌;四要充分考慮到原有商業網點布局及其經營特點、居民消費水平與購買習慣、培育集聚人氣的預期等因素,權衡利弊,慎審決策。近年來有的連鎖企業不講條件和可能,未經充分謀劃論證,盲目投資,新店開得快,垮得也快,已不乏先例。
連鎖經營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實行“五統一”:即統一采購配送、統一經營管理、統一財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服務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在人、財、物的實際運作中體現出連鎖經營的優勢。如果僅僅統一了店名、店貌,而沒有統一采購配送、統一商品價格和服務規范,那是“連”而不“鎖”,徒有虛名,最終效益也上不去。
為了積極引導、扶持化肥、農藥、農膜和種子等主要農資與農產品的連鎖經營,國家農業部曾于2003年3月下發了《關于發展農產品與農資連鎖經營的意見》。同年底,又與國家工商總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農資連鎖經營的意見》。要推進中國農產品和農資新的流通體系的建立,仍然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記者:要進一步推進中國農產品和農資新的流通體系的建立,還需要政府那些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蔣和平: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連鎖經營將是農產品、農資零售的主渠道,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我認為,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政策支持必須分類指導,促進農產品和農資連鎖經營健康發展。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必須有其獨到的特色,首先就是要創辦好原型標準店。不管是轉型于連鎖經營,還是改制重新創辦,或借用、嫁接連鎖經營模式,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區域創辦原型標準店或樣板推廣店。
--支持連鎖經營的管理與技能培訓。現實中的農產品與農資市場是一個非常分散、地域性極強、有著明顯的季節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場,農資產品還具有品種多、規格多、占地大、不易陳列、技術含量高、季節性強、地域性強、易損易壞、售后服務麻煩等特點,這些特點給連鎖經營中的各種業務環節帶來很多挑戰,經銷商的文化素質不高是信息系統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礙。因此,必須先期進行必要的管理與技能培訓。
--支持制訂農產品與農資產品系列標準。農產品、農資產品進入市場首要是確保質量,提高產品信譽度。農業科技部門及有關主管單位必須編制各類產品的統一標準和地方標準。
--扶持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培育壯大連鎖經營隊伍。協會可以利用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組織資源優勢,按照客戶要求的時間和質量安排生產,通過提供專門和差異化的產品滿足超市細分的要求。
--建立全國聯網的“綠色通道”。清理和取消各種農資產品在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費,降低其運銷成本。
--支持物流體系建設。連鎖經營的核心是物流配送,因此,物流是農產品與農資連鎖經營的關鍵環節。
--加強信息網絡建設。信息是市場流通的命脈,政府可利用農業信息網絡工程幫助連鎖企業、物流配送組織和農戶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網,提高整個供應鏈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提高其配送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保證農產品和農資物流供應鏈的暢通無阻。
--政府建立對農產品與農資連鎖經營的制度支持。從制度上鼓勵連鎖企業,為其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在信貸資金的投放和工商、稅務方面給予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創建成本,創造利于發展的外部環境,滿足連鎖企業對物流配送顯現的或潛在的需求。
--要支持物流體系建設。物流配送是農產品與農資連鎖經營的核心。物流配送是指在經濟合理化區域范圍內,根據消費者和連鎖經營的要求,對農產品進行挑選、加工、包裝、運輸、存儲、裝卸、搬運等作業,并按要求送到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農產品連鎖經營要求有相應的物流配送系統的支持。
蔣和平簡介
1995年1月畢業于浙江大學經貿學院,獲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1995年2月至1997年3月在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1997年4月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現任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區域經濟與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今年8月,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社會兼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兼職導師,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新疆農科院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員,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高新技術園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農業高新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農業部科技專家,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科技專家,以及廣東、山東等省市政府科技顧問。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35項重點科研課題,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科技成果獎勵,有13篇論文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論文,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多篇。主要著作:《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農業科技園建設理論與模式探索》、《當代農業新技術革命與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