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后不到一個月的狂歡日子,本土農資連鎖企業現在的感情很復雜。
近年來,農業的發展給農資連鎖行業提供了一個8000億—10000億元的巨大市場,特別是今年,農資價格一路走高,讓這個蛋糕越來越誘人,并且還是中國本土企業獨享,農資連鎖經營趁著這個獨特的背景飛速發展起來。但是幸福的日子馬上面臨變故。
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今年12月12日開始,中國的藥品、農藥和農膜市場開始對從事批發的外商投資企業開放。同一天,對從事零售的外商投資企業開放藥品、農藥、農膜和成品油市場。
這意味著中國本土的農資企業將脫離溫室的保護,進入了國際競爭的風暴中。
近日,商務部、農業部聯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舉辦了“全國農資連鎖經營戰略發展研討會”,130多名來自全國農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的代表,以及有關政府人員和專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一起探討中國農資企業的發展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農資連鎖經營在全國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縣以上的零售企業實行連鎖這種組織形式的已經達到了1202戶,社會消費品零售店44500多個,它實現的銷售額所占比例已經達到8.04%,其中北京達到了26%左右,上海35%,廣東省31.3%,深圳40%。農資連鎖經營發展非常迅猛,特別是近幾年。以深圳為例,三年前農資連鎖經營實現的銷售額占總額的比例是20%,三年后已翻了一番達到了40%。
農資連鎖經營組織形式的發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變革,它從計劃經濟時期以供銷社系統專營一統天下的局面,向市場經濟過渡,轉成以個體經營為主的分散經營的格局。這種轉變速度過快,很多環節沒有發展成熟就被一帶而過,導致出現了很多妨礙農資企業正常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讓農資企業感到刺痛,但還不至于打擊它的生命力,但是一旦進入國際競爭中,這些問題便成了本土農資企業致命的弱點。
內憂:市場混亂 監管失控
“農資連鎖經營”,即在鄉鎮采用加盟和培訓的方式物色農資超市經營者,由連鎖公司總部配送各種品牌的農藥、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然后由農資超市分散經營,由總公司統一管理。農資市場由連鎖經營的辦法,通過電子網絡實行大物流、大配送,使經營行為標準化和規范化,實現“購物一條龍、一站式買足、一條龍服務”。
農資連鎖經營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便對統一專營發起挑戰,用分散、連鎖的店鋪直接深入到農村內部,使流通的主體多樣化,多元化。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評價農資連鎖經營時說“它是先進的管理在更長的鏈條和更大的范圍的延伸,高效率、低成本、組織化程度高,是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在流通領域的體現,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可否認,農資連鎖經營帶來了新理念,使農資經營參與了市場競爭。
但是這種適合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在發展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中國農資需要什么樣的連鎖經營?
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市場規范管理司副司長黎曉寬、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培訓中心主任楊謙等人在此次研討會上表達了同一個觀點:農資連鎖企業市場競爭秩序混亂。
這一現象與農資連鎖企業的興起背景密不可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國家的農資產業政策在這個階段處于摸索期,政策的前瞻性和約束力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薄弱以及農資市場監管職能跟不上農資市場發展的速度,這些因素使農資產業進入門檻大幅度降低,農資生產企業數量激增、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這是導致農資企業惡性競爭和市場流通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
農資連鎖企業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帶來一連串的惡性后果:
首先是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泛濫。農資連鎖企業的特點是分散經營的店鋪形式,市場交易主體分散,基層的零售商90%是農民,他們的市場競爭和統一管理意識比較淡薄,而農資的消費對象是農民,低廉的價格是吸引他們購買的一大因素,不少小廠生產的假冒農藥大量充斥市場,復合肥含量不足的現象也較為普遍,有的經營單位庫存農藥時間過長,超過有效期,降效或失效,坑農、害農的事件于是時有發生。
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泛濫,是影響農資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大原因,雖然有工商和質檢部門對此進行監管,但是由于地方保護色彩嚴重,而且化驗檢測跟不上,使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沒有從源頭上進行掐斷,從而屢禁不止。
楊謙認為,當農民對農資連鎖企業喪失了信任感而變得無所適從時,強有競爭力的外資企業的介入,會對本土的農資企業造成強大沖擊。而本土企業再回頭收拾舊山河,重新培養消費者的信任感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是企業間的惡性競爭。農資銷售渠道混亂,造成價格不穩,很多企業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顧客,不顧市場規則而打價格戰,這是造成企業間惡性競爭的開始,也促成了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泛濫。這種惡性競爭還因為部分農資生產企業的介入而更為混亂。部分生產企業打“直銷”的牌子,在各鎮、村建站設點,一些農業技術部門打著“推廣新品種”的旗號,竭力推銷自己的品種,名義上銷售本企業自產的農資商品,實際上普遍超范圍經營,銷售的農資品種與正規農資門店沒有任何區別。而且這些生產企業的價格比農資連鎖企業的價格更為便宜,但質量卻毫無保證。
有專家認為,這部分無證和超范圍經營業務通過逃避繳納稅費,變相降低經營成本,實施不正當競爭,致使農資市場價格體系較為混亂,損害了正規經營者的聲譽和利益,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健康發展,使得產業內資源整合難度加大,孕育出經營能力和資本實力異常突出的名牌農資生產企業和企業集團的難度也增大。
第三個問題是監管混亂。中國以前實行的是由供銷社農資經營企業、生產廠家、農業“三站”三個渠道從事批發經營的流通格局,當它向市場經濟逐步演變時,以前管轄它的各個部門仍和它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來擴大自己的領域,造成了農資市場監管的混亂。
據參加此次研討會的企業家說,政府管理部門在對農資企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時常出現因管理主體分工不明、職責不清而造成管理混亂。在基層,執法工作仍分散進行,多數地方執法人員分散在種子、土肥、植保、畜牧獸醫、飼料等事業機構,這些機構受行政部門委托開展執法工作。這就造成參與農資執法管理的機構過多,執法力量分散,執法范圍不明,執法隊伍龐大、執法人員素質及執法效率低下。
與此同時,管理部門利用職權進行“業務創收”時有發生。據了解,一些基層管理部門利用國家加強農資打假的由頭進行業務創收,有時真假一起打,一些正規企業也被戴上假冒偽劣的帽子。
管理混亂勢必影響行業的發展,這種管理方法顯然不適合中國農資即將面對的國際競爭環境。對此,楊謙說:“在開放之后,可能改變比較快的是監管方式而不是監管部門。所謂監管方式是因為《行政許可法》的實施,政府的權限受到限制,迫使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轉變。但是,僅僅轉變監管方式是不夠的。特別是在多個部門分頭監管的情況下,有的時候一個部門越負責,越守法,給企業造成的問題可能越多。因此,政府的監管結構也必須順應WTO的要求實行轉變。轉變的方向是監管職能相對集中,監管項目大量減少,監管性質完全以企業行為的合法與否為標準!
外患:實力弱小 技不如人
浩倫農業科技集團總裁吳少寧說,現在面對的是國際競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國內企業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更要想到未來競爭的殘酷。作為國內農資連鎖的龍頭企業,浩倫集團更明顯地感覺到了外資企業帶來的強烈威脅。
面對中國巨大的農資市場,外資企業早已垂涎已久,支撐他們的不僅有雄厚的資金,還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先進的經營經驗。更重要的是,一些外商通過合資和獨資的方式,占領了部分我國處于技術空白的市場。中國早已出現了合資的農藥項目和公司,外商獨資和合資的種子公司已有60多家,比如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就是中美合資企業,在1990年就已進入中國,這是第一家由世界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的企業,也是我國農化行業第一家合資企業,在農藥領域堪稱一雄。
而德國的拜耳公司在中國把農業作為它的四大核心領域之一來發展,在殺蟲劑、殺菌劑及獸藥領域都顯示出雄厚的競爭實力。
有專家指出,中國加入WTO后,農藥、農膜和藥品市場開放對中國的農資市場造成三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競爭加劇的狀況指日可待。雖然開放不等于外商馬上進入,但對于經營農資的外商而言,現在進入即便是不盈利,但從未來市場著眼,也是必要的。因此,在農資經營領域,內資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
第二,本土企業的購并高潮即將開始。這是本土民營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必然的選擇。
第三,經營業態的變革進一步加快。與外資的對抗,僅靠資本是不夠的。這一點農資行業已經認識到了。因此隨著開放的到來,必然促使國內企業加快業態改造的步伐。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為中國的本土企業提出了整合的理念。他認為,目前首要的對策是對現有的連鎖經營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整合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做大做強,把一些中小企業通過入股、托管或是集體加盟的方法來進行整合,這會增加整個行業覆蓋面和經營數量,同時會降低經營的成本,包括管理人員和經營費用。但是這種整合并不等于壟斷,市場需要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系統相互競爭,抵制外資企業,增加市場活力。
李炳坤的意思是通過整合來達到創造中國品牌的目的,這種觀點得到普遍贊同。
吳少寧認為,現在更大的壓力是來自外資,同行之間必須具有更開放的心態和相互合作的精神,大家共同打造中國的農資品牌。他希望企業間進行強強聯手,使農資鏈條具有更大的承載能力。
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外商在科技研發上的優勢突出,因此外商進入中國市場后,有可能對上游資源進行控制,如果那樣,整個行業發展方向便掌握在外商手中,這必然會影響中國農資市場的發展。
有專家提出,希望政府能加強調控,積極培養像中石化那樣的龍頭公司,搶先控制資源,這樣,即便將來強勢外商出現,也只能與本土企業合資,而不至形成壟斷格局。
面對壓力,企業紛紛想到的是政府的扶持,對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導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企業家提出希望政府在工商、稅務以及資金方面給予扶持。
張志剛表示,政府會加強調控,全面落實《關于促進連鎖經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將農資連鎖配送設施、倉儲、門店的改造與建設,納入各地基礎設施的建設范圍,給予支持。
楊謙認為,中國政府不會采取明顯的、帶有傾向性的措施保護本土企業。因為首先這不符合WTO的規則,其次這也不符合政府的定位,政府只能制定統一的市場規則。而且,從市場的發展看,有意識的保護對企業來講也未必就是合適的,農資企業需要正視的一點就是,一味期待政府的觀念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