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生產的環境發生變化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迅速,農業發展獲得了喜人的成績。郭天財說,新中國成立 60多年來,全國糧食總產由1949年的1.13億噸增到5億多噸,實現了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但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增密、價格傳導渠道增多、產業關聯度增強,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突出表現為4個“不斷增大”:一是國際農產品進口沖擊不斷增大;二是外資進入農業隱憂不斷增大;三是用途拓展,如生物燃料影響市場糧食供應,對糧食安全的壓力不斷增大;四是國際糧食進口難度不斷增大。
再看國內糧食生產的自身發展,郭天財說,影響糧食安全的內部因素也在不斷增多,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突出表現為“三個不可逆轉”:一是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預測,2010年和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分別達到5250億公斤和5725億公斤;二是農業資源約束增強的趨勢不可逆轉,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糧食生產的資源保障條件越來越嚴峻;三是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不可逆轉,極端性天氣多發頻發,導致病蟲發生規律變化。
小麥生產形勢和背景發生變化
在我國農作物生產中,小麥生產具有特殊的地位。郭天財表示:“小麥是我國第3大糧食作物和城鎮居民主要口糧,主產區中農民農業收入的30%左右來自于小麥產業。但當前我國小麥生產存在很大挑戰。小麥在3大糧食作物中面積減幅最大。由于小麥生長時間長、投入大、耗水多、成本高、效益低,一些地區出現‘副業化’趨勢。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小麥抗災能力差。在區域產量上小麥發展不平衡,主銷區產需缺口逐年擴大,山東、江蘇、湖南、四川已成為糧食凈調入省。”
從專業角度來看,郭天財重點分析了當前小麥播種基礎差、施肥不科學、農民種麥技術落實到位率低的問題。他說,目前小麥生產普遍存在有機肥施用不足、養分投入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學的現象。重施底肥,輕追肥,且追肥偏早,多為“一炮轟”;氮肥施用與小麥吸收高峰期錯位;部分麥田缺微量元素,如硫、鋅、硼、錳等;過量施氮易造成前期旺長,病害加重,后期倒伏或貪青晚熟,不僅未增產量,反造成氮素大量損失和環境污染;還有就是病蟲害防治不及時。耕作和氣候條件變化、機收跨區作業和跨區調種等導致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胞囊線蟲病等根部和莖基部病害,以及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和地下害蟲等危害加重,而農民重治輕防、重治蟲輕治病,且用藥不對路、防治不及時、防治效果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放松麥田管理,增產技術難以準確落實到位。
科學施肥增產潛力巨大
以上這些內外部變化無疑向農資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小麥作為高產穩產作物,依靠科技進一步提高單產的潛力還很大。中國人多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和唯一途徑是靠科技提高單產。郭天財介紹,美國Krongstand(1991)估算,最佳條件下,美國小麥理論畝產可達1400公斤;智利曾創造18噸/公頃的記錄。而郭天財帶領的團隊在河南創造了100畝連片751.9公斤、1萬畝連片690.1公斤、3萬畝連片超611.6公斤的中國記錄。
2004-2012年我國糧食“九連增”,累計增產糧食14051萬噸,其中,單產提高和面積增加對總產量增長的貢獻分別為62.5%和37.7%,科技進步貢獻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增長到2011年的53%。科學施肥、新型肥料在糧食、小麥生產中期待著新的更大的貢獻。他舉例說,小麥是北方越冬主要作物,但冬春季降雨占全年的20%-40%,季節性分配不均勻,干旱發生頻率高,節水農業需求越來越大,新型肥料無疑具有巨大的市場。
整體上看,小麥高產高效科學施肥應綜合考慮作物需肥規律。他強調,氮肥要控制總量,磷肥要恒量監控,鉀肥要注重肥料效率函數;在施用方法上就是氮肥實行總量控制,分期調控施用;磷、鉀肥依據土壤豐缺狀況實行恒量監控,在秸稈還田和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掌握好氮、磷、鉀肥的適宜施用量、施用時間和施用方法,實行科學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與無機結合,以無機促有機,重在有機;大量元素與微肥結合,適氮、增磷、補鉀、配微;深施與淺施結合,重在底施,適量淺施(磷肥);根區施肥與葉面施肥結合,重視葉面補肥。
把握大趨勢 探索新模式
郭天財認為,農資行業既要在新型產品、關鍵技術上下功夫,更要把握農業發展變革的大趨勢,做好創新引領工作。《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報告(2012)》預測,2008年到2050年,中國農業勞動力比例將從40%下降到3%左右,農業勞動力總數將從3.1億下降到0.31億左右。隨著約2.8億農村勞動力轉移,必須加快土地流轉,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以及糧食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郭天財總結:“在農村改革初期,以糧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大農民對優質放心的種肥藥非常重視,后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多樣化,農民對種肥藥的重視程度在下降。但隨著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的崛起、農業規模的擴大,他們對種肥藥的重視又開始回歸。”他說,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培育種糧大戶、農機農藝融合在加快,對農資行業提出新要求和新課題。未來農民對市場的凈化、對新產品、新服務的渴求會越來越高,也為農資行業提供了巨大潛力。
郭天財表示,實事求是地講,農業的種植品種、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生態環境都變了,但目前農資企業的農資服務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以廣泛推廣的有效模式。面對我國小麥生產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小麥栽培研究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對策;同樣,作為糧食的糧食,農資企業需要拿出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
最后,郭天財鄭重地說:“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提出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量的戰略目標;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四化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勁變化;政府要糧、農民要錢與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膠著。這些目標與挑戰都呼喚農資企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糧食安全、小麥增產提供強勁、持久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