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種業
2012年,我國種業規模為500億元,潛在市場達900億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種子市場。面對中國種業的巨大市場,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國種業集團,憑借其在生物育種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快速搶占我國種業市場,已經對我國民族種業形成嚴峻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原黨委書記薛亮日前表示,我國農作物種業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種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目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知識產權的基因大部分由國外跨國公司開發和掌握;二是產業集中度低,商業化育種機制尚未形成,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產學研嚴重脫節。
薛亮認為,在目前我國科技競爭力和種業企業實力與發達國家及大跨國公司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推進科企合作是迅速提高種業整體競爭力的最有效、最現實的途徑。
“國家應加快政府、科研、企業聯合推動機制。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協調機制,統籌推進種業科企合作發展。整合現有種業科技資源,按照研發、轉化、產業化緊密結合的原則,探索組建大型農業科技研發聯合體或科技型企業集團。實現科研成果合理共享、企業與科教單位聯合開展商業化育種,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種業發展模式。同時,重視種業基礎性科技創新,強化培育企業商業化育種主體。要進一步發揮科研院所對種業科技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主體作用,整合國家科技計劃資源,支持建立國家農作物育種科技發展基金,重點資助開展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重要基因發掘與高效利用、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制種與加工技術創新、種子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等,著力夯實種業科技創新基礎。并且通過科企緊密結合,鼓勵企業積極建立商業化育種研發機構,加大企業自身的科技投入,培育企業的育種創新能力。”薛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