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經濟穩速發展,石化和化工產品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石化和化工行業投資熱度較高,部分產品相繼出現產能過剩問題,這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盡管近兩年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范行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的措施和政策,國家發改委也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其對行業發展的指導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部分產品領域仍存在產能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今后相當一段時期,我國工業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
據分析,目前我國石化和化工行業約有60%~70%的產品領域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從30%~50%不等。矛盾相對突出的產品包括甲醇、合成氨、氮肥、電石、聚氯乙烯、純堿、燒堿、傳統精細化工等。其他中下游領域也存在此類問題。各產品領域表現的過剩矛盾焦點也不同,有的產品存在產能過剩而且產能技術落后的雙重問題;有的產品存在產能過剩,但是技術水平并不落后,同質化重復建設的問題較突出;有的產品產能過剩程度雖不十分嚴重,但是結構性矛盾較突出,高端產品比重低,差異化發展水平較低。
產能過剩已經給一些企業帶來經營困難,這些企業為發展而消耗了資源,增加了排放,花費了財力,但是增產不增收,國家、社會和企業均未獲得預期的理想收益,這樣的發展模式必須予以糾正。
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是企業對市場的判斷失誤,同質化水平建設的問題嚴重。由于企業更關注宏觀市場,對產品競爭力研究不夠,因此同水平、克隆式建設的產品居多,面對市場,只好競相降價,造成企業增產不增收。
二是隨著改革的深入,近兩年許多項目的核準權限下放,部分地區專業性把關的技術力量不強,宏觀行業局面把握不力,對本地區的資源利用和產業補缺關注度高,往往認為只要有資源,區域產業布局有空白,就具有發展的必要性。
三是近些年來石化和化工整體行業經濟效益較好,對GDP貢獻保持在較高水平。主業是化工或者非化工的企業投資石化和化工行業的積極性較高,但是在判斷產業發展機會和條件方面過于樂觀。
四是由于國內外市場格局發生變化及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企業出口嚴重受阻。
五是行業發展導向有缺憾,信息溝通不及時。
過剩產能已是我國石化和化工行業發展中的頑疾,嚴重制約著行業的健康發展。解決過剩產能問題、提升石化和化工行業產業質量迫在眉睫。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安排,下階段提升產業質量的具體工作將緊緊圍繞解決產能過剩、發展高端產品、規范園區建設等方面進行。
筆者認為,解決過剩產能問題的首要工作是對過剩產能的質量進行認真甄別,按照不同的產品領域和地區條件分類型研究解決過剩產能的措施。過剩產能不都屬于落后產能,需要對過剩產能的內在質量進行分析,對其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行客觀判斷,不論是仍具備延伸發展的產品還是有可能被淘汰的產品,都應認真研究分析其實現的條件和機會,不應簡單做一刀切。
為此,筆者建議在“十二五”中期,企業或園區積極開展自身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和診斷工作,客觀分析優勢和問題。尤其是針對產業競爭力、產品替代性以及市場份額、系統工程的優化程度、外部資源條件和安全環保要求等,作出客觀和前瞻性分析,并據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提升措施,保持清醒認識,才能有利于長遠發展。
為促進這項工作,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受國家工信部規劃司的委托,近期編制完成了2012年度行業研究報告,著重對石化和化工行業主要品種進行針對性研究,提出解決產能過剩、提升產業質量、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具體行業和品種有:煉油、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有機原料、工程塑料(含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種纖維)、氯堿(含聚氯乙烯)、涂料、染料、農藥、輪胎、特種專用化學品、氟化工、有機硅化工、氮肥、磷肥、純堿、傳統煤化工、現代煤化工、高端化工新材料及化工園區建設最新規范要求等。
預計2013年我國經濟將呈現穩速發展的態勢,我國石化和化工行業如何把握機會,積極開展產能質量診斷,提出調整消化措施,不僅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對石化和化工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都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