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和裝備的發展,全國磷復肥產量目前已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自給率達到了120%,且有相當數量的產品要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出路。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時, 快速增長帶來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瓶頸。在國家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磷肥產業,對現有磷銨企業執行每噸產品污水排放量0.3 立方米,氟化物、氨氮污染物執行15 毫克/升排放限值的種種壓力下,“十二五”期間,磷復肥企業必須強化科技創新,改進與完善污水處理設施, 才能促進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發展。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磷復肥/磷化工技術創新(甕福)論壇上獲得的信息。
磷肥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廢水,主要來源于硫酸、磷酸凈化氣體洗滌、水力輸運礦粉、渣場污水及其他工藝循環水、脫鹽水,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為氟化物、磷、砷等。磷肥生產中產生的大量磷石膏長期堆放在外, 渣中含有大量殘酸及氟、磷等污染物,會滲入防滲不好的渣場地下, 影響地下水質。特別是在雨季,由于渣場污水水量大,企業難以全部回收處理,不得不流入附近水體, 成為污染環境的老大難問題。
據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武希彥介紹, 工信部于今年3 月25 日公布了《磷銨生產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十二五”期間,磷復肥生產必須達到國家環保要求, 企業正常生產時污水必須做到封閉循環, 確需排放時須經處理后達標排放, 未建氟回收裝置的3 年內必須完成裝置建設,并保證裝置的正常使用。
同時,今年年初環保部修編了《磷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10月1 日起將實施。標準規定,現有磷銨企業執行每噸產品污水排放量0.3 立方米,氟化物、氨氮污染物均執行15 毫克/升的排放限值, 進一步提高了磷肥企業的排污門檻。
據記者了解, 很多磷肥企業現在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而優勢企業則通過技術創新, 突破了環保瓶頸。
“就目前的大多數料漿法磷酸一銨企業來說, 實際情況與這兩項規定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污水處理設施技改勢在必行。”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蒲中云說。他表示,宏達股份根據磷肥行業污水處理技術的基本特征,再結合工廠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分類循環、梯級利用”的污水治理改造原則, 增加污水的循環梯級,技改完成并試車成功后,公司整個磷銨裝置的污水可完全封閉循環,真正實現生產廢水“零排放”。
貴州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廢水清濁分流, 形成了甕福特色的廢水循環利用技術,實現公司系統水平衡, 在國內磷肥行業率先實現了廢水“零排放”。
據甕福集團磷肥廠廠長黃進介紹,集團對設備冷卻水、機封水、冷凝液、空調水、磷石膏渣場膜下水等進行回收利用, 在國內同行中首創利用酸性廢水替代硫酸作為選礦調整劑的獨特新工藝,并用處理達標的中水、污染程度輕的廢水替代新鮮工藝水, 用于對水質要求較低的用水點。
貴州義信礦業有限公司張澤勇告訴記者, 義信礦業的污水處理思路是: 處理系統將所有裝置的污水回收后, 加石灰乳進行中和,絮凝沉降,分離出有害物質產生的沉淀。經過反應后的污水進入凈化塔進行凈化,上部清液進入清水池, 再用泵送到各使用裝置及工序,達到全部消化的目的。
張澤勇表示, 處理后的污水雖然已達國家排放標準, 但公司不進行排放, 而是分配到相關生產裝置進行再利用。當前,公司共產生污水139.93 立方米/時, 實際處理污水能力已經達到了128.93立方米/時。
記者還了解到,環保技術服務企業將在磷肥產業的減排技改中大展身手。徐州水處理研究所王展第經理告訴記者, 他們研發的淺除鹽離子交換技術及配套的專用特種離子交換樹脂, 可用于磷肥企業的污水治理。回用水經新技術脫鹽處理后, 脫鹽率達85%~90%,處理后水質優于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