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農資政策中受人“詬病”的主要有三個問題,分別是:農資市場“多頭”管理、農資綜合直補不公和關稅政策“漏洞”。
監管:多頭管理弊病多
目前,農資行業主要由質監、工商、農業等部門,采取多機構分段管理的模式。由于“多頭”管理,一旦出現問題,追究責任,各部門互相扯皮、推諉,帶來嚴重的市場監管漏洞。
近年來,農資市場出現一種怪相:“有的事情沒人管,有的事情大家都摻和”,而決定有沒有人管的標準往往不是事情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而是其中的利益。有好處可撈,往往你前腳來抽查,他后腳來檢測,頻繁檢查,多次處罰;沒有好處可撈,甚至要承擔責任時,往往是質監推給工商,工商推給農業,最后不知道板子該打在誰身上。根除多頭管理之弊,必須從劃清部門職能開始。據了解,為解決食品監管多頭管理帶來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借鑒發達國家管理經驗,開始逐步調整部門職能分工,消除食品監管“模糊地帶”。
建議: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一位領導表示,農資市場監管應該主要由農業部門負責,從而解決多頭管理帶來的缺位、錯位、越位問題。
補貼:種糧者未必得補貼
目前,中國農資綜合直補是按照直接承包人承包的耕地面積給予補貼,一些從直接承包人手里租用耕地的農民卻沒有得到補貼。
筆者老家的一位大爺現住縣城看護孫兒,家里承包的耕地早已交給鄰居種植,但每年的農資補貼卻直接打入他的存折。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加速,一些種田大戶耕種上百畝土地,但由于其中大部都是“領種”村民的,“領種”部分的農資直補卻依舊由原承包戶領取,這顯然有失公允,也有悖國家減輕種糧農民負擔、調動種糧積極的初衷。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調整直補方式,在充分考慮全年預計農資價格變動可能對種糧農民發生的增支影響的同時,以“誰種糧誰享受補貼”為基本原則,按照交售糧食的數量和品質給予相應的補貼,讓真正種田、種好田的農民享受補貼,鼓勵種糧農民多產糧、產好糧。
關稅:二元復合肥“漏網”了
今年,氯化銨、硫銨等肥料價格暴漲,其中主要原因是二元復合肥大量出口帶動硫酸銨、氯化銨的需求大增。國際化肥市場對二元復合肥需求大增,又是因為我國旺季高額關稅及其他限制性措施,抑制了磷銨、尿素、三元復合肥等肥料產品出口,而二元復合肥不在受限之列,成為漏網之魚,著實“火”了一把。
某從事化肥國際貿易的經理認為,關稅政策僅限制磷銨、尿素、三元復合肥出口,而允許二元復合肥出口,很難限制化肥大量出口,平抑國內化肥市場價格,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因為二元復合肥的磷可以來自磷酸一銨,氮可以來自氯化銨、硫銨等,當二元復合肥大量出口,帶動一銨、硫銨等產品供不應求,進而造成磷銨、尿素等產品供應緊張,價格上漲,最終間接實現磷銨、尿素、三元復合肥等產品出口,導致關稅限制出口的政策形同虛設。
建議:將二元復合肥也納入關稅限制之列,以避免磷銨、氮肥等產品變相無限制地出口,穩定國內化肥市場價格,保證糧食生產安全。
當然,農資政策涉及面極其廣泛,面對的問題較為復雜,我們不能苛求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能藥到病除,立竿見影。但只要根據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拾遺補缺,修改完善,有關農資行業的政策就會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