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產品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民生民情的特殊產業。雖然近10年來我國已經逐步將農資產業市場化,但是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規定,依舊證明著一顆種子、一粒化肥在我國大農業背景下的特殊地位。隨著市場化的進程,農資生產者和流通商已經不是單純的買賣者,但凡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要摸準了時代的命脈、政策的方向,站在社會大背景下透析大農業,及時調整、主動出擊。用一位企業老總的話來說,就是眼光要放遠、放長,而前提就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待行業。
如果不是所謂的高度,黑龍江慶豐集團將不會看到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大勢所趨,不會打造克山大豆專業合作社,“肥糧套作”的新型模式不但保障了農資產品的穩定銷售,同時完成構造農業全產業鏈的夢想;如果不是貴州開磷集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關注土地集約化的大方向,也將不會與“北大荒”結成穩定牢固的合作伙伴,在飽受農資市場動蕩的局勢下依然“風景這邊獨好”;如果沒有提早察覺到食品安全和土地休養將會成為國家對于農業實施的大課題,國內的生物有機肥企業也不會異軍突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能夠得到迅猛發展。
不過,企業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審時度勢,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種姿態與意識,要想真正實施起來更要將腰板俯下去,真正接近農民、感受民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撫摸”中國數億農民,去感受生長糧食的土地。畢竟,農資產品的真正意義是服務土地和農民,無論銷售模式怎樣創新,產品結構如何調整最終還要回歸到大農業的范疇內。
記得一次筆者下基層走訪,到了著名的蜜橘之鄉——江西省南豐縣,在即將豐收的果園里,某化肥品牌的農化服務人員穿梭在果樹之間,他們頂著烈日檢查果樹的成長情況,確保豐收前的萬無一失。這些農化人員很年輕,很多都是剛從學校畢業,就滿懷對農業的遠大抱負和熱情加入這家企業,在打聽后得知,此品牌并非本土,而是源于日本,價格也不便宜,然而果農們依然對其青睞有加。為什么?原來該品牌的肥料配方科學、品質優良,最適宜用在經濟作物上,而且肥料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提供的售后農化服務,他們提供的“一對一”服務方式,并沒有像國內一些企業農化隊伍那樣只是流于表面,而是扎扎實實地沉入田間,真真實實地貼近農民,果農只需一個電話,就有農化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服務,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到處求醫問藥,消費者成了真正的上帝。
做農資,來不得半點忽悠,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不扎根基層,不游走田間,不體貼民情,做農資就是一紙空談。再大的農資企業也要沉入基層,“農民坐著,我站著;農民下地,我跟著”,這是一個農資企業家的由衷感言,“農資人下基層轉市場,若是褲腳沒沾泥,腳底下不帶回二斤土,這算不得下基層”。當然,這樣說確實有些夸張,但是從中,我們看到了這位企業家對于扎實走基層、服務農民的工作真諦。
眼高手低現在多被引申為要求的標準很高,但實際上自己也做不到。但它的本意卻是指做人眼界要開闊,目標要遠大,做事情則要沉下心來,低下手來,腳踏實地的做工作。這與現在我們所倡導的農資理念剛好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