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公布了上半年全國假劣農資典型案例,全國農業系統依法查處的15起假劣農資典型案例被集中曝光,其中包括5起種子案件,5起農藥案件,4起肥料案件和1起獸藥案件。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不高和監管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國內農資產品市場的假冒偽劣產品較多。目前,農資產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因此,為了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 質量安全,我國有必要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打擊力度。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業系統共立案查處假劣農資案件1.4萬余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63個,移送司法機關63人,逮捕6人,其中5萬元以上案件45起,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26億元。
然而,該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打擊力度會對不良廠商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并能為農民挽回損失,但是治標不治本。受利益的驅使,這些不良廠商在打擊風聲過后還是會鋌而走險,繼續制造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
因此,要從根本上杜絕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出現,除了要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打擊力度之外,還要完善農資產品市場的各項監管制度,并修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同時,也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并統籌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督促各部門做好農資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
有關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農資產品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我國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已經明顯好轉。但是由于現在國內農資市場監管工作不規范和部分監管制度落實不力等問題,種子、農藥、化肥等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時有出現。這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損害了合法農資產品廠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