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子公司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經與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 Corp)及另外兩家加拿大鉀肥生產商簽署協議,將在2011、2012、2013這3個年度分別從后者購買共100萬噸、105萬噸、110萬噸鉀肥,總量不低于我國海外鉀肥進口量33.33%的份額。
此消息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這次鉀肥進口的議論,在業內迅速升溫。就此,CCIN記者分別采訪了有關部門。
坊間流傳進口價不確切
有媒體對這次簽訂的價格表示置疑:“擬議價格分別為不低于6億美元、7.3億美元、8.7億美元,折合每噸價格是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而今年1月中國與白俄羅斯鉀肥公司簽署的2010年度鉀肥到岸價,僅為350美元/噸,數量為80萬到120萬噸。1月份以來,中國進口鉀肥平均到岸價也只在每噸400美元上下。”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是國內唯一的鉀肥行業組織。中化集團是該組織會員,同時中化集團進口鉀肥的不少國內用戶——鉀鹽企業和復合肥企業也是該分會的會員,可謂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關系。那么,他們如何看待這一問題?CCIN記者采訪了該分會會長李剛。
對此,李剛解釋說:“說這次簽訂的鉀肥進口協議價每噸600多美元,這是不確切的。本次中化化肥與加拿大的3家鉀肥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備忘錄,只是框架性地約定每年的進口數量,目的是為了及早鎖定加拿大鉀肥對中國市場的供應總量,保障未來幾年國內鉀肥供應的基本穩定。在執行備忘錄時,中化化肥還需每年在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達成價格協議的基礎上,與供應商再商談具體的進口價格、數量等。”
李剛告訴CCIN記者,其實這不是中化化肥頭一次與加鉀簽訂3年的長約協議了。中化化肥一直是加鉀在中國市場的獨家銷售代理商。自2004年起,就連續兩次簽署了3年合作備忘錄,即2004~2006年、2007~2009年。這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一方面能放緩世界鉀肥巨頭壟斷的步伐,另一方面會給予其他國際鉀肥供應商一定的壓力,為中國鉀肥進口聯合談判爭取更多的籌碼。特別是在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的時段內,中化化肥與加拿大鉀肥公司這一合作備忘錄的簽訂正逢其時。這對穩定我國鉀肥供應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國產、進口、境外鉀肥3者的有序發展爭取了時間。同時,在國家主管部門指導下的進口渠道的統一,避免了多頭對外抬高進口價格,起到了抑制價格的作用。
我們始終處于價格洼地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負責人介紹,由于2005年以來我國建立了由政府有關部門和中國五礦化工商會指導下的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由中化、中農等進口企業組成聯合談判小組與外商進行談判,提高了我國鉀肥進口的對外談判能力,使中國的鉀肥進口價格始終處于全球的低價區。2006年、 2007年中國鉀肥進口價格每噸僅分別上漲25美元和5美元,低于全球的其它市場。
據國家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統計,中國2007年進口鉀肥平均到岸價格每噸為243美元,同期印度為275美元、東南亞為350美元、巴西也為350美元左右。2008年我國進口價格雖然每噸上漲到600~650美元,但與同期巴西每噸超過1000美元的進口價格相比,仍然具有明顯的低價優勢。2009 年,面對過高的鉀肥價格,由于進口渠道統一,中國堅持2009年一年沒有進口高價鉀肥,終于迫使供應商在2009年底簽訂了中國2010年到岸合同價每噸 350美元的全球最低價,較2009年印度的進口價格每噸低了110美元,較巴西、東南亞等市場價格每噸低了125美元以上。以上事實說明,多年來鉀肥進口采取聯合談判機制,中國進口鉀肥“價格洼地”的存在,證明這種談判機制是正確的,是對中國有益的機制。這種機制也保護了我國農民的利益,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對鉀肥進口權集中機制持贊成態度。他認為:“參與談判的人多了,反而不利于談判。”梅新育舉例說,以前我國鐵礦石談判為什么十分被動,就是因為跨國企業拿住了中國企業不能一個聲音說話的軟肋。因此,鉀肥進口集中與談判權集中不應打破。“這與其他領域的壟斷有質的不同。”
與梅新育不謀而合的還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楊冠三。他表示,面對國際賣方壟斷市場,買方也必須用壟斷的方式進行購買。鉀肥資源在國際上是壟斷的,資源壟斷各方已初步形成價格聯盟。如果是國內幾十家企業對國外幾家企業進行談判,就會降低我方的談判地位。另外,面對壟斷,對不同的商品應該采取不同的辦法。對應該進行充分市場競爭的商品,國家放開管制就符合市場規律。但是,對于像鉀肥這樣的特殊商品的進口,我國只能是采用集中談判機制。
要完善聯合談判機制
CCIN記者在采訪中,還聽到了希望進一步完善目前實行的聯合談判機制的聲音。
據了解,全球鉀肥資源高度集中,而加拿大鉀肥是全球鉀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3。近年來,雖然我國鉀肥生產發展較快,但還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對鉀肥的需求,每年仍需進口相當數量的鉀肥。加拿大鉀肥在產品品質、一次性供應量方面的優勢,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自1972年中國首次引進加拿大鉀肥以來,我國市場尤其是我國的南方市場,對加拿大鉀肥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廣大農民對土地缺鉀和加拿大鉀肥的品質及適應性已有普遍認識,南方省份農民對使用加拿大鉀肥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因此做好加拿大鉀肥的進口工作,對滿足我國鉀肥需求和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2006年初到2007年底,我國氯化鉀進口價折人民幣每噸從2130元上漲到2340元,2008年一度漲到4000元/噸左右,到目前又回落到2700元/噸左右,波動劇烈。因此,如何降低鉀肥進口價格,讓利于農,這是需要進口談判商和業內企業共同努力的課題。
一位企業人士告訴CCIN記者,雖然現在國家已經批準了十幾家進口鉀肥企業的資質,但這些企業要么被限定只能進口自用原料,要么被加鉀拒之門外。由于歷史形成的集中經營,后來的企業無法打開加拿大進口渠道。這次中化化肥簽訂的獨家代理協議就說明了這一點。
CCIN記者了解到,2002年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和華墾國際貿易公司獲得了鉀肥進口經營資格。但由于這兩個公司采購能力有限,中化建2007年全年進口鉀肥共20萬噸,華墾數量更小,加拿大鉀肥公司根本看不上。兩家公司只得從德國、約旦等其他地方進口,產品等級、進口價格、進口數量與同一時期的中化化肥進口無法相比。
如何改進目前的進口鉀肥談判機制?業內企業表示,應進一步完善聯合談判機制,對外一個聲音說話,但關鍵的是對內談判過程要透明,談判成果要合理共享,要有監督機制。參與談判的企業要能夠代表中國的利益,國家要有相應的政策,確保國內廣大鉀肥用戶特別是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