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生物農藥是我國實現高毒農藥替代、農藥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目前由于生物農藥本身的特點和推廣力度不夠等原因,生物農藥的發展大受局限。
產品叫好不叫座
國務院參事、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指出,生物農藥在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時代具有突出的優點,生物農藥以可再生的農產品為主要原料,不使用化石能源,可被自然界降解,能有效避免使用化學農藥造成的農藥殘留,是保證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代表了現代農藥發展的必然趨勢。鑒于這些優點,各國長期以來都努力推動發展生物農藥,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曾提出,到2000年生物農藥的產量占世界農藥總產量的60%。之后雖然全球直接應用的生物農藥產量逐年增加,但現在都2010年了,目前世界生物農藥用量也僅占7%,距當時定下的2000年目標仍有很大的差距。據美國商業通信公司(Business Communications Company)的研究報告統計,2010年全球生物農藥僅為10億美元。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處長季穎介紹說,國內外對生物農藥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分為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生物化學農藥、轉基因生物、天敵生物等,目前我國生物農藥登記的有效成分有70多個,產品2500多個,產量超過10萬噸,使用面積約為10億畝次,但如果不考慮原藥高毒的阿維菌素系列產品,則產品僅為1100個左右,而且產量、使用面積均較低。
行業虧損嚴重
據了解,我國生物農藥產量每年增加約 4%,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狀態,在品種和用量上,都和歐美發達國家有不少的差距。目前歐美生產的生物農藥約占全球市場的65%,而我國除了井岡霉素、蘇蕓金芽孢桿菌(Bt)等個別產品,其他產品市場份額極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介紹說,我國生物農藥產業起步比國外并不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我國曾經采取政府補貼和免稅等措施,大大促進了井岡霉素等產品的推廣。近年來,由于發酵工藝的提高,井岡霉素等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反而由于利潤太低而不受經銷商的重視,產量有所下降。國內最早從事Bt研究和產業開發的專家之一、武漢科諾生物董事長謝天健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Bt雖然是產銷量最多的幾種生物農藥產品之一,但是整個行業基本上屬于半虧損狀態,業內企業經過多次洗牌僅留下少數骨干企業,卻仍有部分企業要依靠其他產品盈利彌補生物農藥的虧損。由于國內生物農藥市場的不景氣,作為國內最大的企業,武漢科諾的大部分Bt產品出口國外。
多因素局限發展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防治處高級園藝師郭榮認為,我國生物農藥市場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在防治面積、市場份額等方面沒有突破,這主要是由于生物農藥自身存在不足,覆蓋的靶標病蟲范圍比較小,使用技術要求較高,藥效發揮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速效性普遍差,價格相對偏高,難以與化學農藥相抗衡。在推廣和應用中,由于國家植保推廣體系的不健全,農民對生物農藥的應用缺乏積極性,生物農藥難以推廣和廣泛應用。
科技部農業科技司王亞武博士指出,我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約260家,除井岡霉素和Bt原藥的個別大企業外,其他規模都比較小,原創性技術較少,技術力量薄弱。目前我國生物農藥在診斷、制劑工藝和環境監測等環節少缺乏配套技術,產業體系不健全,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