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開發吡蟲啉,1992年進行生產登記。自1996年以來,吡蟲啉的生產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然而價格卻出現步步回落。
吡蟲啉原藥每噸價格在1996年市場起動時的140萬元,到1997年回落至110萬元,之后一路下跌,到1999年回落至50萬元/噸,到目前已經跌落至成本線附近,有的企業由于不能盈利已經停產。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認為,我國吡蟲啉價格出現步步回落的情況主要是由消費群體和生產廠家共同決定的。
在消費群體方面,吡蟲啉的消費對象主要是農民,而我國農民還不富裕,基本上沒有能力承受太高的價格,因此,市場價格需要與用戶的承受能力相一致。據有關消息顯示,人們對吡蟲啉產品基本上只是問價不買,主要原因就是太貴了。
而在生產廠家方面,由于市場上產品同一性比較強,在產品品質上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各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互相壓低價格,造成了市場的惡性競爭,從而導致產品價格不斷下降。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農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996年市場起動時每噸價格17萬元,1997年為13.5-14.5萬元,1998年每噸價格在10至11萬元之間。1999年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噸價格在7至9萬元之間,至2000年低價線跌進6萬元。目前,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噸價格已降至4.5-5萬元,底線價格跌進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