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壓力和投入的逐漸加大,以六大巨頭為首的跨國農藥公司逐漸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產能,經營模式也在發生變化,農藥行業的國際化分工協作的外包市場正在形成與發展。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認為,由于發達國家的農藥工業起步相對較早,本國的市場已經趨于飽和,近年來,大型的跨國公司為了謀求發展,開始重新對其資源市場進行定位。而我國農藥工業的基礎相對較好,在勞動力和環保治理方面也具有成本優勢,國際大型企業把我國的生產廠商作為其原藥生產的代工廠,將部分非產權農藥的生產和采購轉移到了我國。這對于我國農藥行業的發展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對行業發展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現為,首先,農藥行業具有高污染性,國際上一些受到嚴格限制的高污染、高消耗的農藥生產將會向我國轉移。其次,跨國農藥企業只是將我國中國廠商納入其原藥生產的價值鏈,一些高端中間體的生產主要為國外巨頭提供產品訂制服務,而生產的這些高端中間體由于國內使用較少,將可能使我國農藥中間體生產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對行業的發展不利。
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需求萎靡,出口訂單減少,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農藥企業境況就十分艱難。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農藥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9年,在統計的950家農藥企業中,虧損企業有122家,虧損總額達44981.8萬元;在2008年,在統計的836家農藥制造企業中,虧損的有102家,虧損總額達36949.3萬元。
而國際大型企業在逐步的將成熟農藥原藥產品產能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方面主要表現為,首先,我國參與合作的相關企業不但可以迎來持續的國外訂單,打開海外市場,其次,我國企業不僅可以引進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品種,還可以依托國外企業的技術實力,發展自身的技術水平,縮短與國際農藥企業巨頭之間的差距。此外,相關企業還可以獲得國際上相對先進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模式的相關經驗,以此促進我國農藥行業的發展。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隨著全球農藥生產產能向發展中國家不斷轉移,分工趨勢日益明顯,在未來,全球農藥的格局將會發生新的變化。因此,我國企業需要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把握此次產能轉移的有利一面,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我國農藥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