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非理性巨幅急升給中國鉀肥行業帶來的傷害,正出現轉為“內傷”的跡象——價格回落并未引發消費反彈,市場走勢仍令業界心憂。9月5日,由中華合作時報社和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聯合主辦的“中國鉀肥產業發展論壇暨鉀鹽分會年會”在京舉辦。有與會專家指出,提振鉀肥需求,重樹消費信心、重建消費習慣、重整鉀肥生態鏈條,是中國鉀肥行業復蘇的根本希望。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會長、文通鉀鹽集團董事長李剛表示,國產氯化鉀從2008年的價格從最高時的近5000元/噸直降到目前的2800元/噸左右,曼海姆硫酸鉀企業目前的開工率降到不足 20%,工、農業硝酸鉀因為出口關稅太高和國內市場的萎縮,一些小型企業已經停產,大中型企業也在虧損的邊緣苦苦堅守,企業生存越來越艱難。而終端需求市場由于自去年以來少施或不施用鉀肥,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正在顯現,中國鉀鹽產業正在經受著多重考驗。
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郭興壽認為,中國鉀肥長期依賴進口,供需失衡,造成鉀肥生產、經營企業服務意識淡薄,宣傳推廣力度不大。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鉀肥經營企業應大力進行營銷創新,提供優質產品的同時也應提供優質、配套的服務,逐漸深化對終端市場的服務。
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鄭長山認為,為扭轉當前國內鉀肥無市場話語權的局面,國內企業應謀求形成拳頭、集團化經營,嘗試實質性的重組聯合,優化配置資本、資源,形成跨地區的有實力的集團公司。應加強對國際市場的資源、資本的利用,利用我們的資本、技術、市場,在進一步的配套政策推動下,吸引國際資源與資本。
中化化肥副總經理李秋兵表示,隨著價格理性回歸,鉀肥整體出現了企穩的態勢,信心也在逐步增強,預計鉀肥需求量會有較大幅度的恢復。應警惕鉀肥可用可不用的觀點,長期少施不施鉀肥,對農作物品質產量將有突出負面影響。土地一旦缺鉀,短時期內將很難恢復。
論壇上,有在老撾開發鉀資源的企業介紹了項目進展狀況。短期內,在國外開發的項目還難以供應國內需求。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李曉妮介紹,國內庫存難以消化,價格偏低,使得一部分企業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有企業開始向國外出口鉀肥。為了避開國內105%的出口關稅,企業通過在保稅倉庫進出口的方式,將鉀肥出口到美國、馬來西亞、印度和韓國等國家。但從長遠看,中國還是缺鉀國家,希望企業服從國家和三農利益,也是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保障。
有知情人士介紹,今年鉀肥談判實質上已經擱淺,短時間內不會明朗。國家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巡視員宋和平表示,鉀肥產業地位重要、對外依存度高,應探討在鉀肥行業建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