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隨著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時代的到來,未來農村和農資流通格局也將發生深遠變革。作為直接面向三農的農資公司,如何面對這種挑戰呢?在鄒城市中農農資公司近期召開的會議上,記者采訪了山東利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宗輝,他的觀點也許對大家有所借鑒。
焦宗輝說:“這種轉變是必然的,也許再過幾年,我們下面的經銷商鄒城市中農農資公司不再是某某農資公司,而是利豐化工鄒城配送中心,而他們下面的網點商也許就是我們的配肥站。到那個時候,廠商的聯系會更加緊密,而科學施肥將成為一種習慣。”他認為在這種趨勢下,農資公司一定要適時作出以下調整——
緊跟形勢,抓住大戶
他認為,隨著土地流轉,土地集中會成為一種趨勢,農村里的種植大戶和莊園主將會出現。作為基層農資公司,一定要抓住這批大戶,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比如當地的土壤狀況怎樣,種什么作物,用什么肥,該如何管理等,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把配肥站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當手中掌握了這樣的一批大戶后,銷售就會容易得多。
強化服務,拓展功能
焦宗輝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去年的四川地震中,臺灣的王永慶捐款1億元人民幣,非常有實力。而最開始王永慶就是一個普通的米店老板,他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沒別的訣竅,就是服務。當大家都賣米的時候,王永慶白天賣米,晚上把米里的雜質挑出來,時間久了,大家發現他賣的米干凈,都愿意來他這兒。后來他又發現來買米的有很多老年人,就開始推行送貨上門服務,并按新米和陳米分好,讓消費者很感動。再后來,他慢慢地建立起檔案,如當地每戶人家多少人,每月吃多少米,都一一記錄在案,估計人家用完的時候就把米送去……這樣他就逐步壟斷了當地的市場。
焦宗輝說:“從王永慶的故事里,我們知道了服務是多么重要,這也是經營的核心所在。作為農資公司,一定要有服務意識,要當一個像王永慶這樣的有心人,要了解當地的用肥狀況,進購優質產品,建立當地的用戶檔案,并要逐步開展農產品回購工作,拓展服務功能。只要你成了當地農民身邊不可缺少的人,你想不成功都不行。”
選擇品牌,戰略合作
焦宗輝表示,當前的化肥行業正處于整合期,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必然會有一批企業被淘汰出局。他說:“從今年春天我們就可以看到,有一批復合肥企業會退出行業。作為經銷商,如何讓自己生存得更加長久?一定要選擇與有實力的大企業合作,大樹下面好乘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然隨著一個產品品牌的倒塌,農資經銷商多年的苦心經營也會付之東流。”
選準了大品牌后,一定要樹立與企業風雨同舟、共創市場的思想,讓自己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人。這樣才能在市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