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下半年農藥主要出口產品遇到很多困難,但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剛性需求仍在,從天堂到地獄的市場變化其實是中國農藥行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難得機會'。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中國農資發展論壇上,中國農藥界人士紛紛表達這個觀點。
2008年中國的農藥市場,特別是農藥出口市場上半年一片漲聲,年末則大范圍叫跌,經歷了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感受。以中國農藥的最主要出口產品草甘膦原藥為例,2006年底3.1萬元(噸價,下同)開始,2008年4月達到12萬元的價格頂峰。但今年5月份草甘膦價格即開始下降,基本以每月1萬元的速度快速下滑,到目前已經跌至開票價2.5萬元、不開票價2.2萬元的地步。這個價格,已經低于大多數企業的生產成本。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葉貴標處長介紹,中國農藥產量過剩,三分之二產品依賴出口。而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純對草甘膦情況說得更加具體—— 中國85%的草甘膦產品靠出口,2008年1~10月,共出口了近20萬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還多。這10個月草甘膦的出口金額達到21億美元,在石化出口產品中居第三位。而近兩年國內草甘膦產業在市場拉動下全速發展,國內已經擁有近60萬噸的草甘膦原藥生產能力,今年年底新增產能就達到24萬噸。而全球市場需求僅50萬噸。
面對目前市場的困境,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國農藥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是擴大國際影響、提高國際競爭力難得的機會。周純認為,草甘膦供過于求的局面將使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一些實力弱的企業或將迅速退出,整個市場的集中度將越來越高。葉貴標則認為:農藥不同于一般的消費品,它挽回的糧食損失大約為10% ~15%。在全球糧食需求不斷上升、糧食危機警鐘不斷敲響的今天,農藥是一種必需消費品,世界對農藥的需求是剛性和不可逆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農藥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單兵作戰等是國內農藥業的'短板',聯合是國內農藥走出嚴冬的必由之路。目前農藥國際市場狀況為行業整合和提升提供了契機,將加速整合的進程。國家陸續出臺鼓勵農藥出口的宏觀政策以及國內擁有一批外向型企業和懂技術、懂法規、懂國際貿易的人才隊伍,是農藥出口的保障。他認為,對農藥出口而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整合資源是續寫中國農藥出口輝煌新篇章的兩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