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產品需求強勁為農藥行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擴大糧食需求。2050年時,世界人口總數將從2007年的67億增至92億。與人口激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農藥在全球糧食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油價持續走高極大地激發了各國政府發展生物燃料的動力。全球對于作為替代能源的生物能源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從而增加對農藥的需求。國際農藥行業不斷整合,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行業利潤加速向上游研發和下游渠道轉移,環保、成本、資源、市場因素推動農藥產業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物農藥前景看好。
國內農藥行業整合剛剛開始。國內農藥行業完全有可能在較為寬松的經營環境下完成整合。隨著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也逐年提高,農藥需求將持續增長。
農藥生產過程產生大量“三廢”,發達國家早已針對該行業制定出苛刻的環保要求。國外農藥項目環保投入可以占到總投資的30-40%,而中國國內原來幾乎不存在環保成本。即使按照2008年3月出臺的最新規定,環保投入的下限也只有項目投資的15%。因此,跨國農藥巨頭,如Monsanto、Syngenta等已經放棄部分原藥生產業務,轉而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采購,以降低環保投入。
中國農藥質量高、價格低。較低的資源和人力成本使中國在普藥出口方面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就連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巴西面對質高價低的中國產草甘膦也不得不降低稅率。另外,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產中更傾向于使用普藥,這也給中國農藥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出口市場。
資源因素在全球最大的農藥品種———草甘膦上表現最為明顯。盡管美國是磷礦資源大國,但出于保護本國資源的目的,其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限制開采本國磷礦資源。中國近幾年順利承接了草甘膦原藥產業的國際轉移。
行業整合有三大動力:環保壓力、準入門檻和品牌意識。截至2007年,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近500家,農藥制劑企業超過1500家。常年生產250多種原藥,農藥總產量中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比例分別為45%、13%和41%。但大部分農藥品種均為仿制品種,自主創制的品種數量不足10%。單一農藥企業經濟實力差又導致新藥研發投入低,整個行業始終處于產品同質、壓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家農藥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科研投入和控制環境污染列為行業三大發展主題。國家將重點培育50個大型生產企業,使這50家大型企業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50%以上,并大幅度提升技術水平和生產自動化水平。在相關政策背景下,一大批規模小、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差的農藥企業將無力支付越來越高的環保投入,必將被逐步淘汰。行業資源和市場份額將越來越向優勢企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