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地加大了對農資市場的整治力度,有力地凈化了市場環境,為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劣質農資產品仍不斷'涌現'。據報載,今年廣東春季肥料產品市場抽查合格率僅為六成,比去年同期的抽查結果下降8.8個百分點;寧夏市場的化肥不合格率竟高達8.9%,同比增加0.6個百分點;新疆阿勒泰地區農用地膜合格率僅五成。以筆者看來,諸如此類的'不合格'農資現象都是生產企業自斷生路的行為。
眾所周知,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的必需品。面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把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但這些支農惠農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除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工作外,重要的環節當屬農資生產企業能否把住農資產品質量關。試想,如果農業生產用的是不合格農資產品,即使國家的政策再好,投入再大,一切努力都將會付之東流,坑的是農民,損害的是國家,對生產企業更無益處可言。因為通過不正當手段和違法行為賺取昧心錢,獲得的利益是暫時的。長此以往,則會因貪圖蠅頭小利砸了企業的牌子,壞了自己的名聲,最終斷了企業的生存之路。農民是最講實際的,他們是永遠的買家,你坑了他,他就不買你的賬,企業還何談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的農資生產企業理應恪守信譽,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社會責任,為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供產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原材料漲價和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每個有實力的農資生產企業,特別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經營者都應該眼睛向內,注重挖掘潛力,通過節本增效,千方百計地生產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打造讓農民放心的農資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這既是農資生產企業服務三農的方向,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