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夏糧在經受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影響下,首次實現了建國以來連續第五年增產,總產達到2400億斤,比上年增產50億斤。這一成就來之不易。然而,在夏糧增產的背后,卻是不少地方種糧農民的無奈和嘆息:由于農資漲價,雖然糧食豐收了,但種糧農民的收益卻下降了。
江西奉新縣農民算過一筆賬:一畝水稻,去年農藥56元,化肥90元,其他農資8元,合計成本154元;今年農藥66元,化肥141元,其他農資10元,合計成本217元,農資成本較上年增加63元;去年每畝稻一季綜合補貼19.2元,今年41.2元,增加了22元;今年糧價每百斤增加了5元,按畝產800斤計算共增加40元,兩項相加,今年畝收益可增加62元,基本上可和農資增加的成本相抵銷。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增加和物價上漲等方面的因素,農民種地收益可想而知。
由于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種糧比較效益低,已影響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出現土地季節性撂荒的現象。在今年的“兩會”上,來自重慶的全國政協委員王長壽說,重慶市農村耕地撂荒面積為53.6萬畝,占耕地的1.59%,涉及農戶42.4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24%;據調查,75.3%的農民承認農村有耕地拋荒情況存在。南方一些稻區從“雙季稻”改為“單季稻”,導致我國早稻種植面積在前兩年連續下降,為此,今年3月初,農業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早稻生產省份堅決遏制稻田撂荒狀況。因為經濟作物產出高、效益好,一些農民棄糧改種經濟作物。即使一些仍在堅持種糧的農民,為了降低成本,用在化肥等農資上的投入也開始減少。主要原因一是舍不得買,表現在農民購買化肥總量減少,少用或不用,影響糧食生產;二是買賤不買貴,由于氮肥漲價幅度小于磷肥、鉀肥和復合肥,農民不管土地實際缺肥情況,購買氮肥多,不買或少買磷肥、鉀肥和復合肥,以減少種糧成本支出。
觀察未來農資價格走勢,將很難回落到去年年初的水平,其對種糧農民的影響也將是長期的。盡管國家采取了提高關稅、限制出口等許多措施以保障國內化肥市場供應,但從目前情況看,由于原油、煤炭、硫磺等用于化肥生產的上游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化肥價格上漲的沖動仍然存在。按照化肥銷售“淡儲旺銷”的慣例,現在本來是各地農資經營部門進貨的高峰,但由于化肥價格高企,農民購買意愿低,不少地方都降低了庫存比率。化肥等農資價格長期在高位運行,不但損害種糧農民利益,也會反過來影響農資生產和經銷企業,凡此種種,都將對今年秋糧生產造成沖擊。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又是糧食消費大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國內保障13億人的糧食供應,進口只能作為品種間調劑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市場糧價屢創新高、國內物價上漲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保證糧食的充足供應和糧價的相對穩定更是意義重大。因此,糧食生產不僅不能削弱,而是應該加強,要把黨和政府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要采取綜合調控手段,在保證農資價格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提高種糧農民補貼,適度提高糧食價格,確保種糧農民達到一個合理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