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標準/緩控釋肥料》標準將于10月1日起實施,將使中國1000多家化肥生產商面臨考驗,本報記者就此獨家采訪了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
記者:推行“緩控釋肥料”新標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高鴻賓:先解釋一下,“緩”即緩慢釋放,“控”即控制釋放。它作為一個行業標準,實際上是一種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現在,我國有1000多個化肥生產企業,其中中小企業的數量和氮肥的產量,雙雙超過7成,而我國目前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僅為35%,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土壤環境質量。所以,新標準的意義在于通過標準的制定,達到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的目的。
記者:技監、工商以及農業部門,對農資監管一直很嚴格,這次出臺的行業標準,對化肥市場而言是規范的作用大,還是洗牌的作用明顯?
高鴻賓:所謂“洗牌”,實際上是新標準對一個行業的再次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并不矛盾,但需要說明的是,肯定有一些達不到標準的企業面臨壓力直至被淘汰。所以由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支持的這個標準,其核心作用就是要推進企業優勝劣汰、環境改善和降低生產成本。
記者:新標準出臺前,有許多廠家都聲稱自己能生產控釋肥,這個行業是否帶有壟斷性?
高鴻賓:緩釋肥真正熱起來是最近兩年。現在市場上有的叫緩釋肥,有的叫控釋肥、長效肥等,不一而足,各種叫法使市場有點亂,這也是我們制定標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都說,中國用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這9%的耕地,卻是依靠超過世界30%的化肥做的支撐。所以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力求在化肥的生產和使用上,實現良性循環。
記者:緩控釋肥是個新東西,大面積推廣有沒有困難,其推廣成本由誰來承擔?
高鴻賓:這是應該考慮的。這個問題應該從它的外部成本和外部效應來分析。在推廣中,如果外部效應是負效應,應該由企業來承擔;反之,則由社會來承擔。目前看來,緩控釋肥的價格相對較高,你賣給農民,但是外溢效應是降低環境成本,而這個環境成本不應該由農民承擔,應該由社會來承擔。社會是誰?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政府,你不可能向消費者征收環境成本,所以,國家應從公共資源里面切出一塊,作為資助推廣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