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呼吁出臺化肥“限批”政策 本期嘉賓: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楊春升 安徽金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袁金林 北京華福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彭良華 山西天澤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李曉進
尿素產能為何“沖動”
主持人:近幾年,尿素產能如同沒有安裝“剎車片”的賽車。如此快速的擴張,其動力來自何方?
袁金林
尿素產能這幾年快速擴張,跟前幾年市場形勢比較好有關。大概在4年前,尿素在農業生產中的用量開始大幅度上升,同時國際市場行情不斷上漲,使得追逐利潤的資本大量投入尿素生產。
同時,尿素生產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大多數企業背負大量的銀行貸款,只有規模經營,才能產生規模效應。規模越大,固定成本、銀行利息等分攤到單位產品上的就少,產品的價格就更具競爭優勢,這是很多企業拼命擴產的內在動力。在加上市場行情看好,于是一些企業失去理性,擴大產能。上次,我去北京參加氮肥協會的年會,聽說一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某企業經理介紹,他們公司以前一直是做羊毛衫之類的產品,因為當地煤礦資源豐富,也準備投身尿素生產。當前,還有一些行業外的企業也通過資產重組,進入尿素行業,這些讓我感到難以理解。連續幾年的“井噴”似擴張后,產量超過需求,導致價格一路下滑。這也是一種市場規律,每五年氮肥行業就會出現一次危機,使得一批企業被市場淘汰,形成了周期性輪回。
彭良華
現在雖說尿素市場比較慘淡,但擴張并沒有完全停止。我一直從事氮肥工業設計工作,我所知道的尿素新上項目就包括云南、貴州、內蒙古、江蘇等省區的上百萬噸產能。其中江蘇靈谷“60萬噸”尿素項目大概2009年投產,總投資七八億元。還有中石化的“南化”項目建成之后,看到尿素市場不景氣,直接轉手賣給了其他公司。
前幾年,一個省二三十家氮肥廠,由于無煙塊煤價格不斷上漲,生產成本比較高,很多企業通過改造之后生產大氮,這個過程中淘汰了一批企業。現在主要是新上項目比較多,而且大多數是幾十萬噸的尿素裝置。這也跟新裝置技術線路可以節省成本有關,一些小、中氮企業也是想通過上大型尿素裝置降低成本,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將其他成本高的企業擠出市場,這一目的實際上也產生了效果。上一輪氮肥行業整合中,一些技術落后、市場反應慢的企業倒閉了。因此,尿素市場出現了一段好時光,但由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很快,使得第二輪洗牌來得太快,一些企業擴大產能之后還沒過幾天好日子,尿素市場就進入了嚴冬。現在的嚴峻形勢并不能責怪任何一個企業,很多企業可能擁有資源、市場等各方面的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前進就是后退,誰不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壯大自己。關鍵是,你有沒有優勢,環保符不符合要求,有沒有風險意識,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你才能決定是否擴大產能。
楊春升
產能過剩的預測早就有了,但最終還是導致今天的局面。我個人認為,氮肥行業不是簡單的過剩,而是一種結構性過剩。總量看起來確實很大,但分散到了很多企業,分散度過高,沒有形成龍頭企業,更缺乏領袖級企業。結構性過剩的矛盾需要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進行整合,新上尿素裝置很大程度上來說不是為了滿足需求,因為整個市場已經供過于求,新增產能大多來自技術先進、靠近原料基地的大型企業,這些新裝置的上馬加速了一批劣勢企業的下馬,最終促使總量下降。經過這一輪市場洗禮,新上的企業實力更雄厚,提高了尿素市場的集中度。目前,尿素市場過于零散,各念各的“經”,協調起來的非常困難,目前提出所謂的“限產保價”不可能取得實效。
在這場整合大潮之中,一部分尿素企業受到沖擊,更重要的是占氮肥總量40%的碳銨會有很多退出市場。污染大、能耗高的碳銨占氮肥總量的比率應該降低,留下一部分有資源、有市場、有資金的碳銨企業就行了。一部分受到沖擊而倒下的尿素企業可以通過資產重組、產品結構調整,同樣可以發揮效應,浪費資源的問題可以解決。氮肥行業要走向成熟,這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化肥產能需要政府調控
主持人:車子開得太快了,人身安全沒保障。化肥產業要行得遠,行得穩,發展速度是否應該有所控制?
李曉進
我還沒有聽說國家發改委要控制尿素生產總量的政策出臺,但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工作重視,通過“環保”和“科技”兩個指標來提高化肥生產企業進入門檻是一種好辦法。現在尿素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這跟整個行業沒有一個理性的總量控制存在很大的關系。以前,化肥行業有化工部這一主管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就能有力控制化肥生產總量。如今,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管理行為大多采用經濟杠桿來調控,而經濟手段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滯后性,加上政府要考慮社會穩定等因素,調控效果不太理想。現在這種情況下,各個企業有了很大的自主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每個企業都可以決定。4年前,美國發生9.11事件,造成國際能源緊張,國內油頭、氣頭尿素企業處于劣勢,于是煤頭企業迅速發展。加上國際市場上尿素價格上漲,使得一些企業盲目上馬尿素裝置。
袁金林
我覺得化肥,特別是尿素產業的發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的自主調節,因為尿素裝置的投入極其驚人,隨便一個項目都需要上億元的投資。本來,依靠市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一方面這個產業的投入巨大,沒有合理的規劃指導,容易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化肥產業涉及到“三農”問題,氮肥穩定、持續的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如果國家調控到位了,既可以節約有限的資源,持續、高效地為農業發展服務,而且可以避免農業生產受到化肥產業大起大落的影響。
另外,國家進行總量調控的同時,行業內各企業還要提高市場風險意識。在一個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國家很少行政干預企業,一般依靠行業協會發揮調節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搞了20多年,相比上百年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國家對化肥行業進行適當調控,讓企業能夠逐步學會分析市場,控制風險。中國氮肥協會也好,其他媒體也罷,早就預計都氮肥行業的今天。但為什么還是一個勁地擴產呢?我覺得還是教訓不夠深刻,“學費”交得太少了。只有行業內的企業成熟了,再加上國家有關部門適當調控、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氮肥行業大起大落的危機就會減少,這個行業也變得更穩重、成熟。
彭良華
國家應該通過對氮肥行業供需情況的調查,制定行業發展規劃,適當干預氮肥行業。我認為,政府是有所作為的,因為各個企業都是站在自身角度在發展氮肥、磷肥生產,而國家卻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思考問題,比如節約能源、服務三農等,顯然這些更符合國家的利益。另外,行業協會及時、準確地將各種重要信息發布下去,讓企業把握行業發展的整體狀況,便于科學決策,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
近兩年磷肥市場看好,磷肥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也很突出。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國磷肥行業投資增速繼續加大,發展速度超過20%。因此,從2006年起,中國磷肥市場供過于求略微顯現。如果不引起重視,很可能重蹈尿素的覆轍。現在,我國磷肥產需基本平衡,價格處于高位,在一些企業盲目擴張時進行適當調控為時不晚。國家應該出臺化肥行業準入“限批”政策,從而遏制化肥投資過熱的勢頭。
調控也要科學合理
主持人:尿素產能無節制擴張帶來的惡果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僅僅依靠市場調節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發揮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的作用。但政府如何在調控產業發展中如何作為呢?
李曉進
當然,我覺得行業協會應該定期給企業提供產業形勢分析、預測等信息,促使行業的發展健康、穩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很多企業還是大步邁出擴張步伐。行業協會做了能做的、應該做的,能否理性決策取決于企業領導。如果領導失去理智,那么必須有國家宏觀調控來指導其發展,甚至強制措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成本太高了。如果當前的嚴峻形勢持續一年,肯定會有不少企業死掉。 袁金林
說起總量過剩,我們都想到國家的宏觀調控,這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我認為這僅僅局限于新上項目。一些大型企業的尿素項目早已通過了審批,他們再擴產,或者兼并、重組一些中小企業,實際等于新上項目,即使國家調控都比較困難。同時,一些新上的項目大都是煤頭企業,集中在煤炭產地,比如山西、內蒙古等省區,他們將煤轉換成尿素具有絕對優勢,比起單純將煤輸出,產品附加值提高了,因此具有上尿素項目的強大動力。國家如果不進行“限批”,目前和今后正在建設和正在申報待批的尿素裝置項目繼續競相展開,到時候,危害的不只是個別企業,將殃及整個化肥行業,甚至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楊春升
至于國家對氮肥行業進行宏觀調控的問題,我認為這是應該的。但調控作用還是很有限的,目前,我國尿素新上項目大多采用先進的煤氣化技術,一些靠近原料產地(天然氣、煤)的企業,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并且,新增的尿素產能大多數是以煤化工的面目出現,在山西、內蒙古等資源豐富的省區,將煤轉換為合成氨、甲醇等也是符合促進煤化工產業政策的。一些大型企業為了占有煤礦資源,購下一座煤礦除了出售煤之后,就地取材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產品,而這些產品無非就是合成氨、甲醇等。可以說,受煤化工快速發展帶動,我國氮肥產能增長失去控制,所以要想調控尿素產能應該先調控煤化工產業。既然國家對水泥、電解鋁和鋼鐵等“兩高一資”行業限批,而尿素也屬“兩高一資”范疇,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對尿素實行限批很有必要。大型尿素項目一般都要經過國家審批,沒有審批就會在土地、借款等方面受限。應該嚴格項目審批程序,控制小規模項目和技術落后企業小改大的審批,并嚴格規定新上項目的規模、技術和原料來源等。
如果國家提高氮肥行業的進入門檻,就可以控制產量過快增長。但這個門檻怎樣設立才會更科學理合理呢?門檻太高了,誰都進不來也不行,太低了又起不到調控作用。曾有部門打算提高甲醇生產的門檻,規定國內甲醇產能達到100萬噸/年才能上馬,但我國目前大型企業的甲醇裝置產能20萬噸/年,這個跨度顯然太大了,不合乎實際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