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概括上半年的氯化鉀市場,那就是“漲價”。從1月份開始,氯化鉀價格的漲價速度,一次次撞擊化肥經營者的神經。漲價幅度之大也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所以整個上半年,氯化鉀市場的情緒一直為漲價的預期和消息興奮著、緊張著、憂慮著……
漲價:毫無懸念的懸念
上半年的鉀肥市場既充滿懸念又似乎全無懸念。懸念源于大家對后市走向的不同期待和觀點,每一次價格上調,總有人認為會是“最后的掙扎”,總是覺得市場的“不作為”似乎可以遏制住漲價的腳步,這種“還會漲嗎?”的懸念一直存在于整個上半年。實際在6個月的時間里,氯化鉀價格并沒有因為市場響應遲滯而有所顧忌,每一次調價的魄力都出乎意外,而且這種意外從來都是那么堅定而有規律,不停地刷新市場期望,打擊看跌的信念,使上半年的持續漲價成為最沒有懸念的懸念。
關于氯化鉀價格上漲的原因,業內專家曾經羅列過無數的客觀事實,似乎可以佐證:氯化鉀的漲與跌,決定于這樣或那樣鐵定的外在條件。
誰在盼著漲價?
在這場價格游戲里,每一個市場參與者似乎都有嫌疑。
出口商無疑是漲價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的獲益者。鉀肥資源分布的自然屬性賦予了出口商賺取超額利潤的資本和底氣,對資源的絕對控制讓出口商有恃無恐,在一個資源基礎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無論是鉀礦進水、工人罷工、港口裝運緩慢,最終都成了出口商制造“供不應求”形勢從而提價的客觀理由,再加上海運費的連續上漲,全球鉀肥價格按照某些寡頭的期望和寡頭之間的相互妥協,穩穩當當的保持上漲勢頭,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界鉀肥市場的緊張形勢都是出口商用來贏得超額利潤的借口。試看上半年的國際市場,到處充斥著出口巨頭對巴西、印度、東南亞等等地區頤指氣使的霸道,中國也未能幸免。2007年2月,中國同進口商聯盟簽訂的鉀肥進口大合同在2006年基礎上漲了5美元/噸,據說出口商已經后悔在中國市場賺少了,正在醞釀2008年的合同大幅度提價,看來明年的日子也許不會比今年好過多少。
進口商是為漲價推波助瀾的陰謀家。中國的氯化鉀市場是絕對的單邊市場,雖然表面上每年有十幾家企業擁有進口配額,但是幾乎80%以上的進口氯化鉀控制在為數不多的兩三家進口商手中。在港口庫存從來都是100-150萬噸、邊貿鉀肥入關綿綿不絕的情況下,國內大進口商“順應國際潮流”,基本上每月大幅上調一次國內市場價格,制造了中國上半年氯化鉀市場的價格玄虛,讓我們更加清楚了“追逐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使命”的真理。
國內氯化鉀生產企業在漲價中穩穩地坐收漁翁之利。中國的氯化鉀因為純度水平總也提高不上來,水分總也降不下來,素來都被國內復合肥生產企業作為低價位的補充原料。當進口氯化鉀價格一漲再漲之后,國產氯化鉀行情就越來越好了,從一月初至今每噸價格已經上漲了160-190元(青海鹽湖60%/62%白色結晶氯化鉀),國內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以至于青海鉀肥出省車皮頻頻告急。而“鹽湖鉀肥”的股價也備受追崇,利潤、市場份額、客戶資源都隨著漲價的大氣候收入“漁翁”囊中。
漲價中被動的復合肥企業也包藏“禍心”。復合肥企業是氯化鉀最大的消費者,漲價就意味著成本增加,所以他們的被動是顯而易見的。畢竟復合肥企業不是化肥最終的消費者,成本的增加理所當然地轉嫁到了復合肥產品上,由農民來買單,而且復合肥企業有足夠多的方法來削弱原材料漲價帶給他們的不利,可以把包裝規格改小,可以把產品含量配比改得更特殊,可以炒作新概念提高賣價,可以摻兌其他替代品,甚至可以偷減含量等等。再不濟,大不了關門停工,隨時生產隨時采購原料。所以復合肥企業雖然被動,只要是看到大家伙都是一樣艱難,誰也不會有什么怨言,說不定還在為提前備下比別人價格更低的存貨而偷偷樂呢。
而對于一些大的復合肥企業來說,有的可以自主采購,有的可以拿到遠低于正常價格的原材料,鉀肥飛漲反而助長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所以這些企業可能更樂意看到氯化鉀一漲再漲,借助原材料成本的壓力拖垮對手,拖死其他中小企業,給自己掃出更大的一片市場空間來。
經銷商心情矛盾地盼著漲價。中小貿易商和經銷商位于整個市場鏈條的中間位置,也許是整個游戲中最被動的一個群體,進口商吃掉了漲價多出來的最大的一塊肥肉,終端偏偏不認漲價的賬,拼命向上擠壓他們。而他們的經營成本,因為漲價無形中增加了一大截,同時,還要提心吊膽巴望著市場,千萬不要突然下滑把貨砸在自己倉庫里。所以,他們也是最為人聲鼎沸的那幫家伙,叫叫嚷攘喊著市場價格過高的言論。不過只要他們手里有貨,每個人都無不盼著快些上漲好賺個時間的差價,縱使沒有存貨,他們滿可以高開高走或者低開高走,穩穩當當倒手賺錢,真的有一天價格下跌,最先哭的可能就是他們。所以,他們就是一群嘴里喊著價格高、心里盼著繼續漲價的家伙。
如此看來,漲價應該是“眾望所歸”,這就可以解釋全體化肥界同仁面對氯化鉀的一再上漲集體偷偷欣喜了。但漲上來的價格總要有一個“冤大頭”來買單,而這個“冤大頭”卻是整個漲價游戲中最沒有聲音的那個——農民。
農民將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漲價就意味著從農民的腰包里面套出更多人民幣來,農民是分散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反抗也是無力的。不過這些“弄風者”的短視最終將會自食惡果。當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信心,為規避高價尋求減少投入的時候,市場的表現一是需求大量減少、銷售停滯,二是假冒低劣化肥橫行。當終端市場的銷售遲滯最終傳導并影響到整個化肥市場鏈條,那才是化肥市場真正崩潰的時候……(王紅巖 小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