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分銷領域的放開已成事實,逐漸會有更多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的化肥生產與流通領域。不可否認,外資的進入意味著競爭的加劇,如果不能主動適應新的市場我們就有可能被市場淘汰掉。
但有壓力才有動力,外資的進入是在一定規則下的進入,是一種健康的壓力。因此,面對外資的進入,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企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農資行業的進步。
化肥行業具備開放條件
入世談判為中國的化肥行業爭取了五年過渡期,為化肥行業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時間。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占海說,化肥市場對外開放經過了五年的過渡期,在這五年中,企業已得到了錘煉并逐步摸索出了市場運作的規律和模式,基本建立起了適合市場競技的經營管理體制。可以說在這五年中絕大多數骨干企業的準備是比較充分的。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的王黎民告訴記者,化肥行業放開的步伐相對保守,就更為我們迎接挑戰提供了時間,在這五年的過渡期,化肥行業不僅順利實現了改制,國際競爭力也顯著提高,從肥料進口國變成能夠自給自足的化肥生產大國,已經具備了與國外企業競爭與平等合作的能力。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高級經濟師涂巧紅對中國化肥行業發展給予了肯定,她說,經過八年發展,化肥生產快速發展,經營模式趨向多元化,多渠道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另外,我國化肥市場宏觀調控能力加強,通過降低進口關稅等措施保證國內供需平衡的做法漸趨成熟。
中國農資企業在最近幾年的發展是實質性的,在市場規范方面的成長也是非常快的,開放之后在遵守世貿規則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更大的發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在WTO談判的時候,大家對國外企業、產品沖擊國內市場感到非常害怕,但進入WTO之后,發現害怕的是國外企業和國外市場,他們對中國企業和中國的產品的競爭力充滿恐懼,在這個過程中令他最大的意外就是沒有想到中國企業有那么大的市場承受能力。中國人是很聰明的,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也是很強的。
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副總裁郭雁民認為在入世5年的過渡期內,國內化肥市場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化肥市場的現狀與入世之初外資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化肥市場的適度開放使國內生產流通企業加快了企業化改造,增強了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內分銷領域更是八仙過海,各種股權結構、組織方式均出現在化肥經營領域。過去靠行政命令形成的業務條塊完全打亂,并通過競爭與合作形成了全新的業務合作關系。企業也不斷拓展價值鏈,形成了多家大型一體化企業。
外資是改革動力
化肥分銷市場的放開不僅為農資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的外部環境,而穩定的外部環境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龍永圖在談到入世的意義時,說中國入世最大的一個好處是通過政府間協議為我們中國企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外部環境。因為政府的職責就是為企業營造環境。現在我們不再擔心美國對中國最惠國的審批是否會通過,而且在企業遇到貿易壁壘的時候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放開市場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還為改革的推進提供了動力。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加入WTO,機遇是潛在的,而挑戰是現實的。加入WTO,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外“打通”,意味著我國的企業和政府要按照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做生意、管理國家。加入WTO的機遇,主要不是來自國際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障礙的消除和國外資本更順暢地進入,而是來自我們推進改革壓力的消減和動力的提高。因為外資進入中國是為了獲得利潤,相應地就會和國內企業進行市場方面的競爭,國內企業的經營同樣也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國內企業再固步自封,而不及時進行改革,就很可能因為競爭力低下被市場淘汰。如此一來,企業就會主動將外來壓力轉換成推動改革發展的動力,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廣泛吸收外部的先進經驗,以實現企業更高層次的發展。
市場的放開還為內資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資金來源。外資進入并不是為了壟斷中國的市場,尤其是在零售行業方面,他們也沒有能力壟斷中國的市場,在這個時候合作就成為開放之后的主旋律。對于合作,有些人害怕國內企業在合作中失去自主地位,產業安全也難以保證。在這個問題上,吳敬璉說:“外資進入中國參股或控股國內企業,選擇的是市場化的行為,對此不應看得過分敏感。其實沒什么好擔心的,一些國家本來就沒有必要控股的產業,讓給老外或者民企都是無所謂的。”
企業對機遇能充分認識
可以說,沒有1998年國內分銷領域的放開,也就不會有諸如安徽輝隆、新疆“農佳樂”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流通品牌的產生。在國內農資市場放開之前,行業內也出現過恐慌。但是適應了新的競爭后,企業就會更多地為市場的進一步放開而歡呼,因為市場的放開意味著發展動力的提高、發展機遇的增多和發展空間的擴大。對于本次農資分銷領域對外開放,農資企業的負責人表現得比較理性。
一方面,農資行業的對外開放對國內沖擊不是很大。福建浩倫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吳少寧說,由于農資的資源性、資金密集性、季度性都比較明顯,所以國外企業不會輕易涉足中國農資行業的。而國家在政策上非常重視國內農資行業的發展,只要在體制上、觀念上實現突破,農資行業在新的時期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外資進入對國內農資行業的發展比較有利。湖北省農資有限公司的熊治海說,外商進來之后國內流通企業不必悲觀和緊張,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有網絡優勢、地緣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如果我們運作好可以借力來發展我們自己。而且,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特別是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包括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這本身就為農資行業拓展了一個廣闊的生產空間。另外,我們國家又提出新農村流通網絡建設,對符合要求的企業會給予一定的支持。可見,不僅我們的發展平臺改善了,市場也變大了,另外又來了合作伙伴,其中的機遇自是不言而喻的。
新疆農資集團將農資流通市場對國外開放的有利影響歸納了四條:
首先,有利于我國的農資產品出口。加入WTO后,我國的農資產品將融入世界資源之中,出口途徑將大大拓寬,只要有質量和價格優勢,就可打入國際市場。
其次,促進農資產品結構調整。我國加入WTO,國外大批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將會進入我國市場,從而促進我國農資產品加快結構調整,大多數磷肥企業可以借這個機會向小批量、多品種的復合肥、專用肥方向發展。
再者,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加入WTO后,將取消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保護性優惠政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所有經營企業將都在統一的規則下公平競爭,將進一步促進我國企業適應市場,加快發展。
最后,為農資企業增加融資渠道。我國化肥肥效市場對外商開放后,大批國外生產和經銷商將會攜帶雄厚的資金和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尋求合作,發展代理經銷商。具有網絡優勢的企業將會成為他們合作的首選,這將為我國農資企業提供巨大商機和融資渠道。
市場的放開程度通常和競爭的激烈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就要求我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管理和經營模式上都要有新的突破,真正實現蛻變。雖然蛻變是痛苦的,但是蛻變之后享受到的就是質變的喜悅。因此,作為企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其中的機遇,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抓住機會實現再次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