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惹禍端'
基礎氮磷鉀肥料受阻,折射出產能與需求的絕對失衡。
根據全國肥料數據匯總研究平臺研究成果,2012年,我國化肥產量6384萬噸,其中氮肥產量4965萬噸,產能近5000萬噸;磷肥產量1693萬噸,產能達2200萬噸;資源型鉀肥產量377萬噸產能為514萬噸。過程局面已顯端倪。與此同時,肥料需求增長乏力。農業部種植業司行業發展處許發輝處長在一次會議中提到,根據種植業產業布局和測土配方施肥成果推算,未來幾年我國種植業生產所需化肥總體將保持穩中有增的態勢,但增長幅度趨于平緩。據專家分析,氮肥需求趨于穩定,需求量在3300-3500萬噸;磷肥需求趨于穩定或稍有回落,需求量在1100-1300萬噸;鉀肥需求保持一定增長,需求量在600-800萬噸。記者認為,在一段時期內,無論是產能對于產量、還是產量對于需求來說,并非產能的階段性溢出,氮肥、磷肥結構性絕對過剩已經來臨!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產品,已經勢在必行。
2013年,轉型成為關鍵詞。化肥困境僅是行業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企業意識到擺脫產能過剩的'泥沼',就必須要轉型和創新。顯然,中國肥料產業正處于從形式創新到提升內涵的拐點階段但是一些企業的創新路徑出現差錯。
產能過剩迫使企業瞄準差異化,企業必須放手一搏,開始大刀闊斧的'被動型'創新。這是一場必須參加的競技賽!卻由此引發行業'浮躁'之風盛行——各種概念遍地開花、肥料亂象接踵而至,所謂的新型肥料產品層出不窮。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波無奈地將這一局面稱之為:肥料界的'狂歡節'。
新型概念須糾偏
求新、求異、求奇給企業注入的只是一針非理性興奮劑!所謂的新型肥料注重造概念,引發行業造概念、亂命名等諸多怪象。
首先是新型肥料背離了發展初衷。新型肥料一詞提出大約有20年的時間,一般是指肥料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類型或者新品種。但是,目前新型肥料的概念十分模糊,還沒有一個具體定義。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告訴記者:'什么是新型肥料也一直困擾著我們!何為新舊更無從界定。現在市場上很多產品都叫新型肥料,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所以我們也曾經一度想撤銷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就是因為概念太多,在市場中引起的誤解更多。'白由路認為,企業應根據產品實際定位命名,不要用一個新型肥料的'口袋'將產品全部裝進去。
特別是目前所謂的新型產品被說得天花亂墜,而有些產品只不過是將原有的2-3種基礎產品混配在一起,并沒有實質性的創新。白由路指出,實際上所謂的創新產品離不開氮、磷、鉀這些作物所必需的元素,對于土壤甚至增產起到根本作用的還是氮、磷、鉀。眾所周知,氮、磷、鉀作為作物生長的三大必需的營養元素,是任何作物生長所不可或缺的。以氮素為例,主要有硝態氮、銨態氮和酰胺態氮(脲態氮)三種形式,萬變不離其宗。當前市場所謂的新型肥料,僅僅因肥料形態改變而堂而皇之地冠為新型肥料的稱謂,并不科學,更不可取。
產品定位混亂也導致科研'浮躁',即興式、投機性的學術研究泛濫。有些專家、機構的研究課題甚至跟著企業'跳舞',在所謂的創新大潮中'推波助瀾',不僅背離了最根本的學術原則,更背棄了求真學風。白由路說:'這種現象不僅誤導了市場,擾亂了一些企業的創新研發,更淹沒了一些治學嚴謹的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沈陽生態應用研究所研究員盧宗云認為:'一些所謂的創新是名義、包裝等形式上的翻新,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質、內涵的創新,值得深思。'他認為,產能過剩在引導企業創新的同時,也導致很多企業追求造名詞以及設計包裝等形式上的翻新。如果產品不能在技術、內涵上有所突破,不能改變產品的實際效果,就是忽悠老百姓、想盡辦法'博眼球',產品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登記新規修定位
市場'畸變'導致相關部門無法管理。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常務副主任王旭告訴記者,目前尿素產能過剩,各企業壓力很大。企業產品賣不出去,想添加一些物質,百花齊放也是好事,但是,尿素是工業產品,起碼要保持它原有的基本特性。'現在的肥料越來越‘復雜’實際上并不復雜,它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營養元素,也就是大宗肥料經過化工工藝生產出來的肥料。'她認為,現在企業都在創新,在產品中添加了很多抑制劑、添加劑,目的是為了增加尿素的使用效率,這是大家一個共同訴求。'但是,這類肥料登記類似于基礎肥料添加一定的助劑、添加劑,由于一些物質無法檢測它的使用功效怎么去評定?如果無法檢測出來是什么物質、到市場上無法判斷真假,也就無法登記。'
王旭說,這也反映出我國肥料行業處于轉型期,很多非理性的發展導致行業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出臺一個大家都信得過的管理措施確實非常難。'我認為,目前國外很多產品添加的物質屬于保密技術,國內企業卻將企業添加的物質,說得我都不知道還能想象出是什么。'我希望企業在提出一個肥料生產理念之時,一定要立足科學和基本的原則。'
日前,為了引導企業提高產品研發和生產的科技含量,規范登記管理,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提出了關于肥料登記評審不予通過的議定條款。對于原料組成可能存在潛在使用風險或尚需對其使用效果進行探究的產品,特別是將普通肥料產品經過簡單工藝混配加工制成、產品性能沒有明顯的提升,且技術指標不穩定的產品,以及沒有成熟的標準方法、所提交的檢驗方法無法用于產品質量檢驗合格判定的產品,一并列入限制登記的范疇。
行業亂象伴生出行業標準混亂,導致一些企業制訂標準替代管理部門行駛管理權的'越俎代庖'。如今,制訂行業標準已經不僅僅是規范市場的舉措,卻逐漸成為企業尋求產品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白由路認為應當針對一類產品制訂行業標準而不是對于某一個產品制訂一個標準!一些企業不在產品創新和施用效果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設定保護自身利益的產品'門檻',以排斥其他企業,這種企業代行管理的方式也值得行業深思!
任何一場變革都會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是思維模式。
中國肥料產業亟待重建創新思路,行業不應再追求轉型的速度和形式,應突出創新內涵。特別是相關部門并沒有對于產業升級方式和企業創新方向因勢利導,急于求成使企業研發思維處于游離、發散,聚焦點偏離。
中國肥料行業正被產能過剩擠壓在資源競爭的初級階段,轉型方向應重在核心技術創新。在未來的市場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優勢技術,誰就掌握了品牌資源、渠道資源乃至市場資源,未來行業競爭的匯聚點恰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