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無疑是今年除草劑的 “市場明星”,每噸原藥一度賣到4.5萬元。 草甘膦如此之“火”,引得眾多化工企業盲目跟風。
“機遇”來臨,出口暴增
“說到草甘膦的熱,主要是對外出口需求旺盛,而不是國內增大了需求。”省植保總站農藥專家彭超美一語道破原因。
據介紹,近兩年草甘膦已成為我國出口量最大的農藥品種。新安、江山、華星等化工企業均是國內以草甘膦為主的生產企業,產品大多出口。
國際上為何對草甘膦需求急劇上升?彭超美等農藥專家分析認為,這是在環保趨嚴帶來供給收縮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效應。草甘膦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污染嚴重,致使歐美一些藥企,如美國孟山都草甘膦生產線停產。這給國內生產廠家帶來了一個贏利的機遇,今年上半年,我國草甘膦出口數量同比增長55.06%,出口美國數量同比增長161.55%。
盲目跟風,風險重重
今年,生產草甘膦的廠家大多賺得盆滿缽滿。半年報顯示,江山股份自2012年依靠草甘膦扭虧為盈以來,一直持續迅猛增長勢頭,凈利潤同比增長2211.91%;借助草甘膦原藥大漲的東風,新安股份3年來首次實現同期盈利。
本來農藥市場就不景氣,而草甘膦市場如此之火,怎能不讓眾多化工企業眼熱呢?于是,許多藥企不顧2008年高空跌落時的巨痛,也盲目跟風投資。市場上一派“搶食”亂相。一些企業甚至冒著被雙反調查的風險在國際市場上低價傾銷。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目前全國共有草甘膦生產企業近200家 ,年總產能超過100萬噸。去年,我國草甘膦總產量約40余萬噸,裝置開工率僅為四成,卻占據了全世界總產量的50%。如果全部開工,會怎樣?
彭超美直指弊端,“蛋糕就那么大,你搶我奪的結果,必然是投資風險大大增加,最后大家都沒水喝了。”
業內人士指出,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無序,嚴重污染環境,使草甘膦產業潛藏著巨大的風險,需要理性看待草甘膦之熱,研發對環境負面影響不大的替代品種或其它市場空白品種。
損壞環境,面臨洗牌
無數事實表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日薄西山,草甘膦的一時虛熱令人十分擔憂。
“一些小企業只知道一年賺個20~30萬,自己小日子過得蠻舒心,根本不管環保不環保。”彭超美對草甘膦生產現狀頗為擔憂。省植保總站對我省草甘膦生產企業檢查時發現,有的小企業根本不作環保處理,有的甚至直接把生產污水排入長江。
據植保部門介紹,草甘膦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使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有害成分增多。尤其是一些低濃度的產品,雜質多,很多成分難以處理。今年5月,由農藥工業協會和國家環保部門聯合發起對草甘膦生產行業進行環保核查,關停一批未達標企業,淘汰一批落后企業。草甘膦生產企業或面臨一次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