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間,北方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計劃購入中國鉀業股份公司,訂金為1億元人民幣。目標公司擁有大秦鉀業和大秦鉀礦70%的股本權益。
在此之前的今年3月,東華科技與一家加拿大企業簽署非洲鉀肥項目總承包條款,合同金額高達30.5億元人民幣。
上市公司紛紛“找鉀”,一個根本出發點就是我國的缺鉀現狀。有資料顯示,我國的鉀資源儲量占全球比重不足5%,消費量則超過全球的20%。而且,生產成本高、運輸困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鉀肥的生產。
隨著青海柴達木和新疆羅布泊基地的建設,我國的鉀肥自給率超過50%,但仍有相當部分依賴進口。國際礦業巨頭瞄準這一機遇,發動對鉀肥資源的整合,更給我國糧食增產帶來了挑戰。
在四處“找鉀”的過程中,上市公司主要采取兩種辦法:一是海外承包建廠。目前,包括中國水電、兗州煤業等紛紛在加拿大、老撾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開展鉀肥項目。但是,目前中國鉀肥海外建廠最大的問題在于,難以突破一些技術與設備標準的瓶頸。
二是開發新技術從鉀長石中提取。過去從鉀長石中提取鉀都需要高溫處理,不僅成本過高而且有污染,因此這一技術在全球使用都不多。如何提取始終是一大難題。
最新資料顯示,北方礦業所收購的項目擁有三項發明專利權,正是中國地質大學創新研究出的水熱堿法生產工藝,達到100%利用鉀長石資源。這一工藝在無污染、綠色環保的同時,降低了綜合開發成本。
根據公告,大秦鉀業擁有三項發明專利權,主要用于生產農用硫酸鉀、硝酸鉀等產品。而大秦鉀礦擁有中國陜西省洛南縣商洛市占地約10.84平方公里的鉀石礦有效采礦許可證,這也意味著大秦鉀礦因此擁有對鉀石礦的排他性采礦權。
由于收購對象擁有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全部鉀長石礦山資源,北方礦業在收購中國鉀業后,有專家預計,2013年底該公司產能有望達到4萬噸、2014年有望達到40萬噸,2015年有望達到120萬噸,從而有效增加國內鉀肥供應。
上海鉀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魏成廣表示,從巖石中提鉀是今后的一個方向。我國可溶性鉀資源(鹽湖鹵水)缺乏,且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區。相比之下,不溶性鉀資源分布較廣,且開采運輸成本較低。
中國地質大學礦物材料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馬鴻文表示,如果新型礦石提鉀技術能夠成功應用,將是鉀肥生產的一次重大變革,對鉀肥市場將帶來重大影響。該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將會大大降低中國對鉀肥進口的依賴。
據專家預測,若我國每年工業化利用鉀長石3000萬噸,到2020年可彌補國內鉀肥市場缺口的57%,把對外依存度降至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