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產品是否該造粒”、“腐熟度是否應寫進標準”、“有機肥能否在運輸上享受與化肥同等的優惠政策”……在近日舉辦的第八屆堆肥技術與工程研討會上,不少企業代表、專家紛紛對有機肥行業標準及不公平待遇提出質疑。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機肥料生產企業約500多家,以精制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和生物有機肥料三類為主。2011年該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020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1500億元。
有機肥是否該造粒?
“若將有機肥做成顆粒,成本將提高40%-50%,”甘肅天水一有機肥企副總經理李勇認為,即便不考慮成本,顆粒狀有機肥單就效果來說也不一定比粉狀好。他認為,把有機肥做成顆粒狀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并提出應將粉狀有機肥作為有機肥的行業標準之一。
6月1日,由農業部發布的新有機肥料標準(NY525-2012)開始實施,其中并未將有機肥料的形狀納入指標。然而,在2009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標準(GB18877-2009)中卻對其明確規定:顆粒度百分含量必須大于等于70%。
盡管有機—無機復混肥標準對肥料造粒有了設定,但廣東新興潤田肥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伍世德對此卻不敢茍同。與李勇觀點一致,他認為有機—無機復混肥造粒將降低企業生產效率,造成資源浪費。
重慶市萬植巨豐生態肥業有限公司工程師陳明元認為,有機肥是否做成顆粒決定權在于市場,即對于經銷商來說,顆粒狀有機肥因賣點大于普通粉狀肥料,因此賣價更高,利潤也就更大。同時,黑龍江經銷商孫禹也表示在東北、華北等機械化發達地區,粉狀肥料的施肥配套設備相當缺乏,“農民只能選用顆粒有機肥”。
而在伍世德看來,是否造粒不可籠統而定,必須依據區域性的種植特點及環境來做相應選擇。他以南方種植較多的果樹和蔬菜為例,直言果樹生產周期長,顆粒效果優于粉狀,但種植蔬菜就不一樣,粉狀肥料的速效性就能體現。除作物養分需求不同,伍世德還提出在經常刮大風的北方及靠海地域,顆粒肥料不容易被風刮走的特性很受農民偏愛。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清坦言,盡管市場是引導肥料發展方向的決定因素,但市場也是由身處其中的每一個體共同培育的,應根據農民具體需求來引導市場,規范市場,以提高有機肥產業化水平。
另外,伍世德還表示,目前有機肥料僅能享受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在其他稅收及運輸上并不能享受與化肥同等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在運輸上,有機肥成本太高。運輸費用的巨大差異,正在令遠離生產地的農戶遭受“不平等待遇”,同時也大幅削弱了不少企業產品競爭力。
標準還有修訂空間
盡管有機肥新標準對有機質、總養分含量、重金屬等方面都較舊版標準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然而在會上仍有許多企業代表及專家認為其還存在進一步修訂的空間。“規范的東西太少,沒有形成標準體系。”陳明元認為,當前新標準在原料使用規定上顯得較混亂。陳明元介紹,市面上有部分有機肥生產企業并沒按標準中定義的原料進行生產,因此很多產品所含真正的活性有機質含量根本達不到標準要求,這種情況下,“添加礦物有機碳”成為了產品過檢的“秘方”,“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無法保障”。
與陳明元觀點一致,北京市土肥站副站長賈小紅也認為,新標準雖然對很多指標要求更為嚴格,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他指出,新標準將測定有機質含量方法的氧化校正系數由舊標準的1修訂為1.5,然而在檢測時,出現了一些由含碳較高原材料制成的有機肥,其有機質含量超過了100%,“這明顯不合理”。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新標準中對于有機質的檢測方法,同樣也有很大缺陷。據了解,目前檢測方法并不能區分有效碳和無效碳,導致無效碳含量高的產品同樣可達到有機肥標準要求。對此,有專家建議,可以考慮測定發酵碳,但是測定方法比較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