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一提到落后產能,一些政府部門就想到了中小化肥企業,并在日常監管中對中小化肥企業實施比大企業更為嚴厲的措施,千方百計限制企業發展。一些政府官員甚至將中小化肥企業等同于落后產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要加以淘汰。這種以規模大小評判先進與否的做法毫無道理,也極具危害性,應盡快改變。”8 月15日,陜西寶氮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曉明向記者呼吁道。
他說,中小化肥企業現在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無端受到的壓力甚至超過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令企業十分困惑和尷尬。比如近期渭河流域寶雞段個別污染物指標異常,雖然從一些企業與環保部門對接的在線監測數據,以及環保部門現場取樣檢測的結果看,均未發現企業超標排放,但有關部門依然以“懷疑可能偷排”為由干涉企業正常生產,甚至給一些企業下達停產通知。其理由是:中小化肥企業屬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產能,超標排放的可能性最大。
這種邏輯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事實是,“十一五”以來,經過市場洗禮和持續技術升級,現存的中小化肥企業不僅不是以“三高”著稱的落后產能,很多企業的環保意識、節能技改進程以及相關能耗指標,甚至好于某些大型肥企。
寶氮公司介紹,他們于2008年~2010年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投入就超過1000萬元。先后建成煙道除塵系統、余熱回收利用系統(每小時副產20噸蒸汽)、電廠廢水回用系統以及工廠廢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改落后的鏈條式鍋爐為節能環保的循環流化床鍋爐。不僅使余熱、余壓、廢氣、廢渣全部回收利用,每年還可節約標煤2萬噸,日節約新鮮水用量600余噸,廢水減少2/3并全部達標排放。總排口安裝了環境在線監測儀,與環保部門監控系統對接。目前,公司噸氨消耗原料煤已經由“十五”期間的1.5噸左右降至1.2噸,水耗降低了一半。企業的節能項目還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節能環保技改項目,獲得750萬元節能減排資金支持。
今年,公司又多方籌資600萬元,新上25噸/小時余熱利用鍋爐,并對造氣爐除塵系統捕獲的粉煤灰經水洗—沉淀—撈渣—壓濾后送鍋爐燃燒;對氣化爐渣全部摻燒;采用先進型煤技術,將原料中末煤摻用比利提高到60%以上。這些技改項目11月完成后,不僅可以實現“三廢”的零排放,而且在裝置正常運行時,不再使用燃煤鍋爐,所需熱力和蒸汽,全部由裝置本身余熱、余壓、廢渣、廢氣回收利用產生的蒸汽提供,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
據記者了解,由于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為了生存,中小化肥企業近幾年在節能環保方面均進行了大手筆投入,并取得了可喜效果。如陜西興化集團這個23萬噸/年合成氨的中型企業,“十一五”僅廢水處理與回用方面的投入就超過4000萬元,并在全國率先建成脫硝回收裝置,成為陜西省首家獲得CDM權證的企業。目前,其噸氨綜合能耗僅1120千克標準煤,優于國家對新建大化肥項目要求的能耗指標。廢水中氨氮濃度只有10毫克/升,優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陜西城化公司經過不斷技改,其噸氨原料煤消耗只有1.15噸,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中小化肥企業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如果政府相關部門不根據實際情況就給他們扣上落后產能的帽子,對其發展加以限制,他們便只有死路一條。目前,中小化肥企業占全國化肥產能一半以上,從業人員占化肥行業人員85%以上。如果他們不是因為市場競爭而被淘汰,而是因政府或社會的不公正對待而大量倒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甚至會使化肥市場發生波動,推高肥價。同時,大量產業工人下崗,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張曉明憂慮地說。
他因此呼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在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應以科學務實的態度,以單位產品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產品技術指標、企業盈利能力等為依據,而不能僅以規模大小為評判標準。在一些新標準實施過程中,還應給予中小化企一定的過渡期,使其通過技術改造與升級達到要求,而非簡單地限制或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