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種業的關注,正在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5月6日,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官員、大型種業企業、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參加此次會議的中信證券[12.520.72%股吧]農林牧漁業首席分析師毛長青,用“朝圣者”來形容自己的心情,因為這是種業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規格高、力度大”。
在此次會議召開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我國種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加快農作物種業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要著眼于保障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加快制定發展規劃,著力提高我國種子產業發展水平。
而一個月前,4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已全文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將大幅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5月6日的這次會議,主要就是在《意見》出臺后,統一思想,部署任務。”毛長青說。據悉,由農業部方面制定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1-2020)》也即將推出。
在毛長青看來,無論是《意見》、會議還是《規劃》,還是未來將要推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這場正在掀起的種業風暴,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打造國內種業航母,提高其競爭力,保障種子安全。“種子安全的背后,就是糧食安全。”
有“雜交水稻龍頭企業”之稱的隆平高科[26.69-3.54%股吧](000998.SZ),正是此次種業改革的支持者之一。
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劍告訴記者,自2009年開始,就有相關部門人士多次到企業,就種業新政的制定進行調研。當時,隆平高科主要反映了兩方面的意見。一方面,希望改變目前種業“太多、太小、太雜亂”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讓企業能夠更多地投入到研發之中。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現有持證種子企業8700多家,注冊資本在3000萬以上的僅有200多家,實現繁育推一體化、經營范圍覆蓋全國的企業不到100家。種業前10強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僅有約13%。
數據還顯示,在這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只有100多家,即使有研發能力的企業也投入不足,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約3%。相比之下,國際種業巨頭一般把銷售收入的6%-15%用作科研經費,平均比率約為11%。
彭光劍認為,正是因為行業公司眾多,競爭都以價格戰為主,利潤低下,導致企業研發不足,“該做的(研發)做不出來!”
“像先鋒、孟山都,一年的研發資金有10億美金,我們國內公司一年能有幾千萬人民幣,就很不容易啦!”彭光劍稱,“這樣一來,企業對于種子質量等的控制就很難到位,造成的最終結果是,不好的種子種在地里,并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目前,國內種業的研發,多由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毛長青曾在一份種業報告中提到,過去10年,我國有大約80%左右的新品種來源于科研單位,但育種與推廣的脫節,使得我國的品種審定效率不足1%。2000-2008年,全國共審定3200多個玉米品種,其中大約十分之一的品種能夠商業開發,且競爭力很弱。而在美國,80%的新品種來自于企業研發。
而此次《意見》明確提出,要將商業化育種工作交付企業,而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院所及高校,則將主要承擔基礎性公益性的研究。“這是根本上的體制轉換,這個方向很正確!”彭光劍說。
在鄭州新支點農業咨詢公司負責人李鑫看來,種子經營門檻過低,也造成假劣種子、套牌侵權行為案件不斷發生。李鑫郵輪腫擁奈üぷ饕丫7年,其代理的案子“數不勝數”:“不應該出現這么多公司,因為好的品種沒那么多,所以只有造假侵權。”而這已經嚴重影響了大企業的發展。
隆平高科總裁劉石曾專門在一篇名為《“龍頭企業”的尷尬》的文章中調侃說,中國種子行業的“龍頭企業”,與其它行業財大氣粗的“帶頭大哥”們相比,顯得十分寒酸,既沒有國家的資金支持,又沒有壟斷資源的優勢,也沒有自己固定的“封邑”,還沒有原始積累。
“說得直白些,有的時候他們更像是‘流寇’,能得到今天的徒有虛名的地位,靠的遠逝的政策的‘余熱’,靠有限的實力的打拼,靠過人的膽略的豪賭。”劉石稱,“由于中國種業產業結構性、產業政策以及行業的潛規則問題,中國種業的所謂‘龍頭企業’在很多時候更像任人擺布的弱者。”
打造“種業航空”
種業變革,早在2010年年初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已經定調。文件提出,“推動國內種業加快企業并購和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抓緊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
在毛長青看來,國家下如此大的決心,如今還有如此大的動作,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糧食增產已經越來越依靠種子,“過去主要依靠化肥,但隨著化肥的廣泛和過多使用,已經出現了邊際效應遞減”。二是,隨著外資種業巨頭的進入,“再不打造種業航母,種業就被外資占領了!”
以杜邦、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為首的4家大型跨國種業巨頭,自上世紀80年代陸續在中國設立辦事處,自2000年后,這些種業巨頭紛紛開始與中國公司進行合資,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
2002年和2006年,杜邦先鋒先后與登海種業[19.82-9.54%股吧](002041.SZ)、敦煌種業[24.10-3.75%股吧](600354,SH)組建合資公司,從事“先玉335”的制種和銷售。到2009年,先玉335已成為我國第三大玉米品種,2009年種植面積達1900萬畝。世界排名第四的綜合類種業公司法國利馬格蘭集團,則與隆平高科[26.60-3.87%股吧]共同投資2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從事玉米等種業開發,隆平高科出資1.2億元,持股60%。
更重要的是,國內大型種業企業,已經形成了“外資依賴癥”。玉米專家佟屏亞指出,先玉335的熱銷,已分別占據了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業績的半壁江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利馬格蘭旗下的VHK,已受讓隆平高科大股東新大新威邁46.5%的股權。但2011年2月10日,在隆平高科宣布與VHK合資同時,VHK也宣告退出隆平高科控股股東新大新威邁。
利馬格蘭退出后,曾擁有四年合資血統的隆平高科的大股東,又回歸為一家本土企業。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正是為了配合之后出臺的以“打造民族種業航母”為宗旨的《意見》。據稱,2010年冬天以來,農業部官員曾多次找到隆平高科的負責人,希望他們能為本土種業公司樹立榜樣。
對此,劉石的解釋是,公司大股東收回外資方股權,有國家種業政策方面的考慮,但更主要是雙方公司發展需要。
但客觀而言,像隆平高科這樣本土龍頭企業,可能將從國家種業政策中獲得更多的機會。毛長青認為,《意見》“很有操作性”:“《意見》在稅收政策、允許科研體制改革、允許龍頭企業去并購等方面,都有相關規定,中央文件中能有如此具體的條款,很少見。”
彭光劍稱,未來,隆平高科的目標就是加強企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建立起從研發到生產基地、為農民提供配套服務等一條龍的產業體系。而登海種業總經理李小霞則明確表示,公司有計劃兼并收購一些業績優良的種業企業。
“企業擔當”之辯
盡管在《意見》出臺前后,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一些投資機構、研究學者都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的評價。但不同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隨即就發表了一篇《我國種業發展方向走得太偏了》的文章。在文章中,鄭風田表達出這樣一種擔心:我國目前近九成的農作物雜交品種是由科研教學單位選育,但在最新的文件中,這些功勛單位的聲音卻是缺失的,被指責為“有明顯缺陷,很難成為推動種業發展的主力軍”。
“我國未來種業的發展重心卻被寄托在那個目前(市場份額)還不到10%的商業化公司身上,雖然目前他們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皮包公司或者是倒賣倒買公司”,“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卻是,一個好的作物品種沒有一二十年的功夫,光靠錢是堆不起來的。如果這些公司二十年之后不幸成為扶不起來的阿斗,那我國的糧食安全怎么辦?”
鄭風田還表示,大型種子“航空母艦”是需要高利潤去支撐的,目前我國低糧價戰略決定了難向農民收高種子費。如果只是扶持幾個種子公司,那么到時候獲益的就是少數種子公司,對農民、對科學家都不利。同時,“大量的種子科研補貼該補給誰?會富了誰?”
鄭風田觀點得到一些圈內人士的贊同。“過度商業化是有問題的,不能把所有資源都集中到商業企業去。”三農問題研究者李昌平也對本報記者表示。
《意見》頒布了許多對大企業的扶持措施,以稅收為例,就明確規定:對符合條件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種子生產經營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等給予稅收優惠,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4月27日,《南方農村報》曾發表了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一封公開信,李請求袁隆平“放棄繼續攀登雜交稻新高峰,轉向常規水稻品種的培育”。
在信中,李昌平指出,種子公司現在幾乎只向農民出售雜交水稻種子,而不是傳統的常規種子,是一種逐利行為。
“常規種子只需要三斤糧食就能換到,而雜交水稻種子卻要20斤糧,并且只能種一季,這肯定更受種企的歡迎。”李昌平認為,種企通過與地方政府的利益輸送,強迫農民播種雜交水稻,若干年后常規種子將難尋蹤影,“這就跟轉基因主糧種子一樣,一開始偷偷地廉價推廣,等到農民都種了這樣的種子,他們就能大幅提價,而農民手里沒有自己的種子,將徹底喪失定價權”。
不過,在鄭風田的文章發布后,劉石在5月16日以一篇名為《種業改革勢在必行》的博文予以回應。他坦言,中國的種子企業是否能夠擔當種業安全的責任,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并沒有肯定答案,而中國所有的種子企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的考驗。“按照中國種子企業目前的狀況和能力,完成這一任務難度幾乎是不可能。”
但他同時強調稱,這并不代表中國未來的種業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恰恰是中國種業改革的原因。“面對外資企業的進入,我們也必須以企業競爭,而不靠是研究院所和大學來競爭。中國的種業必須改革,中國的種業必須做強。”
對此,毛長青也表示:“以前是科研單位為主,但結果怎么樣呢?不是一塌糊涂么?只有讓企業去承擔做大做強的任務,給他們時間去發展實力,種業才有希望。”在他看來,央企中化下屬的中國種子集團(下稱“中種”)和隆平高科[26.58-3.94%股吧]兩家企業是未來“中國種業航母”的主要打造對象。“我個人認為,因為民營機制的特點,隆平高科更好些。”
但對于龍頭企業的可能大舉并購,亦有爭議。事實上,在種業改革潮涌之際,中種已在過去一年內先行一步,并購了多家企業,引發巨大關注。
一位種業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中種是政府扶持的種業航母之一,但是,中種正是借助政府的支持,在各地收購和取得一些種子的經營權,對其它企業來說,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