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行業所遭受的苦痛和指責,最近又被放大到公眾視野中。在5月15日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緩控釋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來自氮肥行業的代表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就氮肥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功與過,產生了無意而又微妙的觀點碰撞。
作為我國化肥行業最重的版塊,氮肥產業對我國農業的支撐作用舉足輕重。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存在著嚴重的氮肥濫用現象,已經犯下了污染環境的“罪”;另一方面,隨著新型肥料的興起,傳統氮肥正失去市場,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微利甚至虧本運轉,遭受著市場演變的“罰”。
何去何從?氮肥行業指望從新型肥料中,獲取蛻變和革新的機會和力量。
罪:過量施肥成環境殺手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認為:中國正面臨過量使用氮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而且過量使用氮肥所帶來的是肥料利用率的降低,已經陷入越低效越濫用、越濫用越低效的惡性循環。
據張福鎖統計,北京的一場沙塵暴一天就能沉降6000噸氮素,折合每公頃4公斤純氮。其中,氮肥“功不可沒”。數據顯示:中國氮肥年用量已突破3000萬噸,產量超過4000萬噸。過去20年,氮肥的過量使用導致中國土壤pH值下降了0.5個單位,甚至某些鹽堿地都出現了酸化,導致線蟲、重茬等土傳病害的發生。氮的沉降還導致了水體污染,農業源占總氮排放的57.2%。
據測算,我國氮肥的理論需求量小于3000萬噸,而目前的產生為6000萬噸左右。在過去10年,新增產能占全球60%。導致這一結果的,是氮肥的過度使用。根據統計,我國在果樹上的單位面積氮肥使用量約為國外的7倍,大棚蔬菜、小麥和玉米等作物上超量使用也很嚴重。
罰:過量生產致行業不景氣
作為氮肥企業的代表者,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劉淑蘭認為:正是因為氮肥的高產量和低成本,才為不斷涌現的各種新型肥料提供了生存基礎;但也因為產能的擴張,氮肥行業遭遇了不景氣,傳統氮肥企業自身也需要反思與轉型。
近期,某些基層市場反映:今春的一部分氮肥市場讓給了三元復合肥,很多農民的種植習慣正從施用尿素、磷銨向新型肥料轉變。但在宏觀面上,傳統氮肥卻并未表現出產量的下降,反而表現出一定的增幅,既為新型肥料的涌現提供了物質和價格基礎,也為自身的不景氣埋下了禍根。
據統計,2010年氮肥的產能是4700萬噸,比“十五”末相比增長了35%;產量是3709.9萬噸,比“十五”末相比增幅15.9%。近幾年,尿素、磷銨價格偏低,尤其尿素產品,從去年到現在,出廠價基本在成本左右徘徊,效益欠佳。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市場價格較高的新型肥料留出了不小的利潤空間。
“由于我們的產品過剩、多樣性差,2010年氮肥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1.73%,是石化各行業效益最低的。這種狀況如果不盡快轉變,必然影響傳統肥料和新型肥料產業的正常發展。”劉淑蘭說。
出路:適應市場,延伸求新
氮肥行業一方面支持了農業,另一方面卻身背“環境殺手”的罵名,但自身發展卻又步履艱難。何去何從?業內人士認為:傳統氮肥行業要么主動向新型肥料轉型,要么等待“被轉型”。
張福鎖認為,肥料業已到了“農業引導工業”的階段,也就是說化肥企業要主動適應農業的變化。據他統計,目前復合肥行業只有3%的產品是符合農業需要的,在配比、形態方面和實際生產并不合適。“很多企業都是靠‘養分足’來掙錢的,一心只想多賣產品,沒有考慮到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等服務,這才造成過量施肥。”張福鎖說,“傳統化肥企業必須轉型,因為化肥行業再也不處在產品決定需求的時代了。”
劉淑蘭認為,氮肥行業要以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緩解產能過剩。她說:“‘十二五’期間,總量產能增加控制在100萬噸,我們要淘汰700萬噸落后的競爭力差的產能。目前停產的產能大概是1200萬噸,其中的七八百萬噸退出市場是完全可能的。”在產品結構上,劉淑蘭認為應適度發展尿素、氯化銨和硫酸銨,因為這些都是生產復合肥的基礎肥料;此外,碳酸氫銨也屬于綠色肥料,也有一定的市場。
傳統肥料與新型肥料的聯合,成為一些業內人士的共識。劉淑蘭認為:尿素企業的業務可拓展到新型肥料,通過營銷上的創新把整體成本和能耗降下來;有條件的新型肥料企業,也可以通過兼并重組,向上游發展大顆粒尿素等傳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