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水漲船高的國內硫酸鉀產業開始跌入低谷,在經過粗制濫造、惡性競爭等殘酷局面后,國內多數硫酸鉀加工企業不得不面臨生存的考驗。
面對多數硫酸鉀企業深陷經營窘境的局面,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一刀切”政策難逃其咎。
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化學工業協會一名不愿具名的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鉀肥包括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碳酸鉀等多個種類,主營相應項目的企業性質也各有不同,其中包括資源型企業、加工型企業等,而從事加工型硫酸鉀的絕大多數屬于民營企業,資源型企業則大多屬于國有性質。
“問題的根源就在這里,相關部門制定的稅收政策并沒有將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區別開來,也沒有搞清楚不同鉀肥企業生產方式的特殊性,獎懲制度"一刀切"!鄙鲜鲐撠熑苏f。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硫酸鉀加工企業面臨的不公平政策主要表現在增值稅和提高出口關稅幾大方面。
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家相關部委曾出臺政策,將鉀肥生產企業上繳13%的增值稅先征后返,而在具體操作中,政策的諸多漏洞也凸顯無遺。
“這個文件在很多細節上沒有明晰,比如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以及稅款返還時間上的執行等等!鼻嗪{}湖集團(000578,股吧)一名負責人說。
據其透露,民營加工型企業與經營氯化鉀的國有資源型企業在利潤空間上存在幾大差距,資源型氯化鉀企業每噸的利潤高達60%左右,而加工型鉀肥企業好的利潤則每噸僅有3%—6%。
除了增值稅的返還問題,出口關稅的提高也同樣是致使加工型企業雪上加霜的另一把利劍。
2008年5月,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將化肥特別關稅提至105%-135%,原本以保護國內資源和穩定國內市場為目的提高的關稅卻讓大部分民營企業承受了滅頂之災。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除少數資源型國有企業外,大部分硫酸鉀的生產需要以進口氯化鉀為原料,屬于比較典型的來料加工型產品。對于全國僅有180萬噸裝置能力、加工型的硫酸鉀企業而言,提高關稅則無疑大幅度地限制企業對氯化鉀和硫磺兩種主要原料的進口。
“高進高出是最適合出口的產品,但由于產業政策的限制,國內大多數企業不得不相互殘殺,惡意競爭,中國的硫酸鉀出口量也就大幅縮水!鄙鲜鰳I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