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一種肥料被業內公認為名副其實的“貴族肥料”,這就是海藻肥。
海藻肥從2000年左右起步至今,短短10年間迅速發展:生產廠家38家,農業部登記產品78個。不過南方農村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市場上標稱“海藻肥”的產品遠不止這一數字,其中大部分是山寨貨。
真假海藻肥如何區分?該肥料推廣前景如何?記者近日遠赴山東進行了采訪了解。
市場山寨貨居多
據了解,海藻肥是以海洋植物海藻作為主要原料,經科學加工制成的生物肥料。海藻來源主要三大類:巨藻、泡葉藻、海囊藻。目前大部分產品都是以海藻粉為基礎原料,與大量元素等復配,按可溶性肥標準登記。之所以被稱為“貴族肥料”,是因為其價格一般比普通符合肥每噸要貴400-500元。
目前農業部登記在冊的海藻肥產品是78個,但南方農村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市場上標稱“海藻肥”的產品遠不止這一數字。
“多是商家為謀利而炒概念。”業內人士介紹,海藻肥的主要原材料僅有沿海地區才能種植生產。而且生產加工工藝有許多技術壁壘,致使目前多數廠家不具備生產海藻肥及持續增長的能力,目前成規模的企業僅有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雷力綠色連鎖公司和青島膠南明月海藻集團等少數幾家。
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工程開發有限公司農科學院院長李海生透露,國內“山寨海藻肥”多是采用海帶加激素,以及氮、磷、鉀復配而成,這樣施用雖然看上去見效很快,但實際上并不是“海藻”在起作用。此外,液態下海藻中的海藻酸極易與錳、銅等離子反應生成沉淀。為避免這點,對海藻肥生產工藝要求極高,而“山寨海藻肥”則很容易產生沉淀。
“即使是登記在冊的產品,不同的廠家質量也不一樣。”張俊杰說,海藻提取物不是化學合成的產物,提取方法對其活性影響極大,相同含量但活性不同的話,效果的差異也很大。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酶水解萃取,其次是物理法,最差的是用強酸或強堿進行化學提取。而目前真正掌握物理提純技術的國內企業屈指可數,絕大部分廠家均是采用化學提取法。
還有業內人士透露,海藻的來源也是大有文章,不同種類,不同水域中的海藻,其養分含量是不同的,而且有些海域的海藻更是被重金屬等污染,不能用來生產海藻肥。真正質量好的海藻肥,均取自之深海中的海藻,如加拿大的阿卡迪安等。
不過,對真假難辨的海藻肥市場,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很無奈。他們說,海藻肥中的有效成分海藻素是一個混合物,目前尚沒有一個檢測方法能夠測定其中成分,而從外觀上,海藻肥既有粉狀、液狀、膏狀,更是無法辨別。因為農戶購買海藻肥時,只能認準大品牌。
能提高作物品質
雖然山寨產品對正規海藻肥市場形成一定沖擊,但由于該肥料對作物品質提升作用明顯,業內普遍認為其市場前景廣闊。
據悉,目前海藻肥尚屬新型肥料,但實際應用歷史卻很悠久。資料顯示,人類早在幾千年前的羅馬時代就開始利用海藻作為肥料,不過都是原始地直接利用,直到1993年,美國Phoenix-250海藻肥被美國農業部正式確定為美國本土農業專用肥。而國內海藻肥的研制則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落后國外近10年。
國內海藻肥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中國海洋大學張俊杰教授介紹,從2000年第一張海藻肥登記證誕生至今,國內在農業部獲準登記的海藻肥生產企業達38家,登記產品達到78個。產品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及地區。
海藻肥能夠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應用效果顯著。
張俊杰介紹,由于海藻中含有大量的非含氮有機物、以及鉀、鈣、鎂、鋅、碘等四十余種礦物質元素和豐富的維生素及海藻中的多糖、藻朊酸、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天然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這些成分都是天然物質,對農產品品質提升效果顯著。”張俊杰舉例說,臺灣果農都是用海藻提精粉劑去灌溉,每畝地一次20-30斤甚至更多地施用,臺灣每年要進口近200多噸的海藻精粉劑,有些國家海藻肥還被列為有機食品生產專用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