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草暖泥土香,又到一年“3·15”。
每到這時,我們的心總是沉甸甸的。因為,我們的案頭總是會擺上一些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橫行鄉村,坑農害農的案例;我們總會為一些農民那么盲目,那么無助,那么柔弱,甚至顯得那么可憐而五味雜陳。
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去年全國農資打假行動共查獲假劣農資2.96萬噸、假劣農機具4.05萬臺(件),搗毀制假窩點95個,共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65億元。具體到我省,2010年發生在呂梁文水、臨汾隰縣、太原小店等地的銷售假冒“先玉335”劣質種子案,給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大,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之廣,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而省質監局剛剛公布的抽監結果顯示:近期我省化肥、農藥抽樣合格率分別僅為63.3%和56.7%……這些數據和事例再清晰不過地表明:現在只是“農資市場有人管”,要達到“假劣農資無處藏,農民利益有保障”,我們與制假、售假還必須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還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
今年的“3·15”主題是“消費和民生”。主題的定位映射出: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俗話說的好:有收無收在于種,收多收少在于肥。農業生產資料的真假優劣,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資:我們如何遠離假冒偽劣?這是一個不能繞開的現實問題,不折不扣也是一個農村社會的民生問題。當前,農資綜合直補、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農政策的實施正讓農民投身農業生產如沐春風,但也為少數利欲熏心的農資生產和經銷商“混水摸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幸運的是,農業部等九部門日前聯合部署開展2011年全國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與此同時,省農業廳也及時出臺《2011年全省種子打假工作方案》,彰顯出打假維權大家干、查處假劣不手軟、護航春播保增收的信心、決心和力度。
“消費和民生”口號的提出,強調改善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強調消費維權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農資市場的打假治劣,保護農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農資最大限度地給力“三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無疑會增添“與時俱進”的色彩,我們也必將給予更多的關注。
惟愿,農資市場監管 “眾人拾柴”,不要“搞行動”時“雨點大”,行動過后“無雨點”。惟愿,農村市場不再是農資的“銷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