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9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4.8億元。對于與“三農”密切相關的農資行業而言,這一消息讓我們既看到了以化肥、農藥、種子為代表的農資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更感受到壓在肩頭擔子的重量。
我們看到,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加大“三農”投入,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繼續增加對農民的生產補貼,新增補貼重點向主產區、重點品種、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當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時,參會代表長時間的掌聲讓人民大會堂里春雷滾動。
稍微留意就能發現,幾年間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已經從2007年的 3917億元增長到今年將完成的9884.5億元,增長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央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是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農產品供給;是要讓保障糧食安全成為各級政府的首要目標,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支持優勢產區生產大宗農產品;是為了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更是為了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
面對大幅度增長的中央財政投入,我們首先看到農資發展的空間在迅猛增大。各種農業政策的出臺、農民種田積極性的提高,都會帶來農資需求的剛性增長,都會給農資的生產、流通、使用、服務打開方便之門。
但是,上萬億對“三農”的中央財政投入在帶來農資發展廣闊前景的同時,也給農資行業帶來了新的要求。要適應發展的新形勢,農資行業必須有所擔當。
萬億投入的要求對農資產品而言,不但能夠使農業增產、還要讓農民增收,如果單純把國家加大農業投入看成是市場擴大,甚至當成是產品大漲價的機會來了,那就相當片面甚至十分錯誤了。
前不久,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打來電話,憂心忡忡地說,春耕以來化肥市場行情不錯,但有人看到好的形勢就按捺不住想辦法提價,看到國際上價格比國內高出20%,就把產品大量囤積在港口庫房里。這樣其實是在逼著國家出臺限制政策。
我們在看到國家對“三農”不斷加大投入的同時,還應該看到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加強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也是今年的重要工作。我們應該把國家對“三農”的大投入理解為穩定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大局的決心。在這樣的國家決心之下,以眼前小利益而不顧行業擔當的作為,都將被視為穩定大局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