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廣和呼吁在農村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一政策實施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筆者有一次回農村老家,看到家里放著一張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下面落款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筆者很是興奮,遂問家人買測土配方化肥了嗎?家人一臉茫然,說沒有。繼而問及鄰居和胡同里的其他居民是否買了測土配方化肥,得到的還是否定回答。
如此好的事情為什么農民無動于衷呢?筆者看了看“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后,也是一臉茫然——這簡直就是一張某配方肥的廣告。即使是廣告,也要讓老百姓看懂才行。這張建議卡上寫著目標常量與地力基礎、施肥多少、追肥多少、有機肥多少等,這些倒很是清楚。但關鍵在于,農民的地力基礎到底是什么,誰知道?這樣一張卡能起到什么作用?卡上建議施有機肥2~3立方米,但現在農村誰家有那么多的有機肥呢?況且每家農民地里到底缺什么元素?全村都一樣嗎?所有的問題落腳點就兩個字:“沒用”。也難怪農民不買賬。
由此,筆者認識到,有些事情看上去很美,比如農村施肥實行測土配方,這在一些專家的理論中描述得如此完美,可實際生活中卻是另一番景象。無論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是從保護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上說,測土配方施肥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目前在推廣過程中卻卡了殼,這實在偏離了國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的初衷。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應納入政府農村工作要點。既順應市場規律,又要有政府的政策傾斜。在此筆者建議,不妨設立試驗田,由專門的檢測部門進行檢測,政府給予補貼,農民在自愿的情況下,嚴格按照測土配方施肥。只有讓農民看到科學種田的益處和實實在在的實惠,讓示范田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引導農民接受科學施肥,改變以前靠經驗盲目施肥的耕作習慣。
同時要有針對性,要讓農民知道自己田里的土壤缺哪些成分,哪些成分已經充足甚至超量。讓他們知道盲目施肥既是一種浪費,也會污染環境。至于怎樣施肥也要考慮農村的現實。比如有機肥堆肥現在很少了,非要說每畝施多少立方米有機肥,也很難實現。倒不如把秸稈折合一下每畝還田多少綠肥更有現實意義。
此外還要加強宣傳。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叫好農民不買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發動起在一線生產勞動的農民,沒有取得一線生產農民的認可。要采取廣播、電視、網絡、科普村村通以及各種農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形式,通過多種平臺和載體對農民進行宣傳。關鍵是要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讓他們有接受的愿望和要求。如果方法得當,這種既節省成本又保護環境的事情農民怎么會不響應呢?
(睢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