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和人口不斷增加的形勢,需要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這必將對氮肥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隨著農村集約化生產的推進,農業對化肥的需求從單純的總量增長轉變為品種的優化、科學施用和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
“十一五”是氮肥行業的快速發展期,氮肥產業從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融資環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行業克服了金融危機和干旱、冰凍災害等惡劣氣候帶來的重重困難,保證了工農業對氮肥的需求,為我國糧食增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10—2015年也是我國突破發展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開創經濟體制改革、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大、氮肥優惠政策逐漸減少的局面,氮肥的成本將不斷上升,如何實現氮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氮肥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總之“十二五”期間氮肥工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首先表現在人口增長、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增加對氮肥需求量;其次是國際氮肥新建產能逐漸投產,對我國氮肥工業帶來一定的影響;最后,國家政策的調整,對氮肥企業影響較大。
目前氮肥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投資過熱,產能趨于過剩。“十一五”初期,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農業需求的拉動,氮肥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產能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盲目投資、盲目擴張、重復建設的現象,給氮肥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2006年至2009年,尿素新建裝置產能1500多萬噸,到2009年底我國尿素產能達6600萬噸,比 2005年增長了40%。而目前國內實際需求產能不超過5500萬噸/年,考慮適量出口調節因素,產能仍有600萬噸/年富余量。由于產能富余,為產能置換創造了條件,到2010年底,已有 300多萬噸落后產能退出。
產業鏈的不平衡制約氮肥工業發展。氮肥是“能源—氮肥—糧食”這一產業鏈的中間產品,上游是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產品,下游是購買力低的農民,氮肥上下游產業鏈的不平衡嚴重制約了氮肥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一,近幾年隨著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導致氮肥產品成本明顯增加,成本的增加不能通過順價銷售轉移給下游,雖然國家給予氮肥企業一定的扶持政策,但也難以抵消能源價格上漲對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氮肥產業效益非常不理想。
第二,原料、動力供應緊張影響了氮肥企業的正常生產。長期以來,氮肥生產所需煤炭、天然氣、電力一直比較緊張,影響了生產裝置的經濟負荷運行。
氮肥行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1)原料結構:過度依賴無煙煤,我國氮肥生產 70%以煤為原料,其中90%以無煙塊煤為原料;(2)企業結構: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合成氨產量小于4萬噸的企業仍有180個,占企業總數的46%,產量占全國合成氨產量的8%;(3)產品結構:產品相對單一,相對單一的氮肥品種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節能減排環保治理壓力大,企業自我改造能力弱。氮肥工業是耗能較大的產業。由于近年來全行業大面積虧損,企業普遍缺乏資金進行各種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壓力很大,多數企業自我改造能力不強,先進有效的節能和環保技術不能得到廣泛應用。
氮肥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氮肥行業是支農產業,長期以來企業效益很不理想,多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損經營,尤其近兩年,由于能源大幅漲價,氮肥行業虧損更為嚴重。我國氮肥企業大多建于計劃經濟時期,生產和研發是相獨立的兩個部門,也造成了多年來氮肥企業疲于擴能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研發力量非常薄弱。
氮肥市場秩序需要進一步規范。目前氮肥市場價格波動大,“賭徒心理”嚴重,廠商誠信意識有待提升,市場秩序需要進一步規范。
“十二五”氮肥產業發展重點方向
1.以滿足國內工農業需求和氮肥行業健康發展為目標,采用市場調節和政府政策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市場準入,合理調控總量,遏制低水平盲目擴能。
2.以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目標,完善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改善產業結構,提高競爭力。鼓勵有資源和市場優勢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產能置換,提高企業大型化和集約化程度。建立以氮肥企業為支撐的大型農資流通企業,發揮生產企業在市場中主體作用。
3.以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行業經濟效益為目標,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和科學施肥要求,優化氮肥產品結構;建立以氮肥產品為基礎的多層次化工生產體系,延伸產品鏈,提高附加值。
4.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行業為目標。積極開發和應用節能減排、三廢治理、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技術和新舉措。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可持續發展道路。
5.以提升行業技術水平為目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積極開發和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關鍵和前沿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十二五”主要任務和措施
“十二五”期間,通過氮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由氮肥大國向氮肥強國轉變。
1.合理調控氮肥總量,優勢產能替代落后產能
“十二五”期間應嚴格新建項目的審批,提高新建項目的規模和技術門檻,遏制盲目建設,實現總量控制。對管理水平差、環境污染嚴重、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制定鼓勵退出政策引導其轉產、改產或關閉破產,實現落后產能的平穩退出。通過先進產能替代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布局的合理調整。
2.鼓勵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支持業內龍頭企業、能源企業和大型農資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生產要素,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形成大型化和集約化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和競爭力。
3.搞好原料結構調整,實現原料多元化
采用水煤漿氣化、加壓粉煤氣化等技術,對具備條件的年產合成氨20萬噸以上的企業進行原料結構調整,減少對晉城無煙煤和天然氣的過度依賴。
4.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滿足農業對科學施肥的要求,提高大顆粒尿素、緩釋肥、控釋肥和硝基復合肥的比重。鼓勵氮肥企業利用產品優勢,直接生產復合肥、摻混肥,減少生產環節,降低產品能耗和成本。鼓勵氮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品鏈條,形成“肥化并舉,以化養肥”的產品格局,提高生存和發展能力。
5.以自主創新引領行業技術進步
加快氮肥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國家級研發中心或研究院所。
加強關鍵和前沿技術攻關。研發和推廣新型高效的煤氣化技術,氣體凈化技術(包括新型凈化劑、催化劑),大型合成氨、尿素國產化技術及裝備等。
加快新型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余熱、余壓,實現能量梯級利用,降低原料材料及動力消耗。大力推進水溶液全循環尿素工藝和固定床間歇氣化工藝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6.開發應用清潔生產和環保技術,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
加大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全面推廣“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氮肥生產廢水超低排放”、“廢氣廢固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搞好三廢的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