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的化肥出口令
3日,山東濰坊某大型化工集團。高聳的冷卻塔散出大片白色蒸汽,廠區內依然是一個個匆匆而過的身影,但銷售市場卻風云突變。經濟導報記者親見其銷售公司總經理面對“一分錢也不肯讓步”的矜持買家,接受了2萬噸化肥的低價位訂單。
買家的矜持緣于幾天前剛剛頒布實施的出口新規———自2010年12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我國對尿素等化肥產品按35%的暫定稅率征收出口關稅,并征收75%的特別出口關稅。“這等于完全關閉了出口大門。”這位總經理向導報記者解釋道。
頻繁調整的化肥出口稅率讓相關企業頗感無所適從。
“我們為何不能執行一個統一的年度稅率?”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通過經濟導報發出這樣的呼吁。業內另一種聲音是,調控農產品(20.10,-0.13,-0.64%)價格,降低其生產成本,為何要讓原本就屬微利的化肥企業獨自擔責?
出口“關門”
出口稅率突然調整,國內市場波瀾驟起。
實際上,本輪關稅調整,最直接的意圖就是將出口化肥“堵回”國內市場,通過供需調整拉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進而降低農產品價格。
在楊春升看來,該舉措肯定會發揮作用,但現在的問題是,其中的正效應究竟是否大于負效應?
審視農資市場,國際化肥價位頗高。上述化工企業銷售負責人表示,目前國際尿素市場價為每噸380美元。他隨即按動手邊的計算器,“折合人民幣2500余元”,而國內價只有1900多元。即使關稅稅率調為20%,仍然有賬可算。但面對高達110%的綜合稅率,此類產品的出口閘門就等同于完全關閉了。
關稅調整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受前期節能減排引發的拉閘風暴影響,國內尿素價格漲至2000元/噸。但是自12月1日執行新的關稅政策以來,經銷商普遍選擇觀望,噸價已下降100元。
在這樣一個下跌市中,面對“硬氣”的買家,上述企業負責人試圖將2萬噸氮肥按前期稍高價位賣出的努力最終落空。“他們低位報價后,一分錢也不加。”
“在這樣一個價位,使用市場煤的化肥企業都已經逼近成本線。”他說,決定化肥生產成本的關鍵是煤價。回望今年上半年,無煙煤價格為1100元/噸,當時尿素1500元/噸的價格已使多數企業在盈虧平衡點上掙扎。而現在無煙煤平均進價漲至1500元/噸,氮肥成本也提高350-400元/噸。
據他估算,時下山東化肥企業的尿素平均生產成本為1850元/噸。很多不具規模優勢的企業成本已經達到或超過1900元/噸。實際上,由于買家普遍選擇觀望,肥價進一步下降很難避免,如是則相當一批企業將陷入停產。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本次稅率調整對穩定農產品價格作用有限,但對于化肥工業,卻頗具殺傷力。
頻調之累
最讓化肥企業難以承受的或許并非是稅率提高,而是關稅屢屢突然調整。“每次調整,都對企業經營帶來相當大的沖擊。”上述企業負責人對此感慨良多。
僅以今年為例。1月1日至31日,執行7%的化肥淡季出口稅率;2月1日至6月30日,執行110%的旺季出口稅率;7月1日至9月15日又執行淡季稅率;9月16日至10月31日再執行旺季稅率;原本11月1日至12月31日應回歸7%的淡季稅率。
誰承想,劇變驟至。12月份突然又按110%的綜合稅率征收關稅。調控政策之變,或難就此終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預計12月中下旬又將出臺明年的化肥出口關稅新政,來年1月份的淡季出口稅率明顯上調的可能性頗高。
據業內權威人士向導報記者透露,預計明年的高關稅期或將延長兩個月,此兩月被定位為化肥的儲備期。執行高關稅的時段,從原先約6個月,調整為從11月1日至來年6月31日,共8個月。只有7月、8月、9月、10月這4個月是低關稅期。因其既非施肥旺季,也非備肥時段,此時可用稅收手段鼓勵化肥企業擴大出口。
調整還不限于此。明年新政或將降低化肥淡季出口的稅率累加基準價格。將尿素的基準價從2300元/噸降至2100元/噸。在低關稅期,若化肥出口價格高于基價,則出口關稅稅率自動上調。
面對變幻不定的稅率風向,諸多企業頗有些無所適從。導報記者采訪時,前述濰坊化肥企業銷售負責人就在電話中與客戶敲定數筆訂單,一家客戶期望訂貨7萬噸,但由于對后期政策走向沒有把握,他將訂單主動縮減到4萬噸。“先訂這些再說吧。要是稅率再變,這可能會成為虧本買賣。”
楊春升認為,通過大幅上調關稅來關閉出口通道,進而壓低國內肥價,最終成功調控農產品價格,初衷是好的。但是化肥企業面對上游煤炭價格的節節攀升,由其獨自承擔降低生資成本的壓力,顯然并不合理。實際上,此前國家也出臺了一些面向化肥企業的優惠措施,例如免征增值稅、執行優惠電價等,即使如此,而今化肥企業仍掙扎在成本線上。
穩定稅率之辯
統一年度出口稅率,已成相關行業強烈呼吁的焦點所在。
楊春升表示,將化肥主要定位為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以國內使用為主,行業內對此并無疑問;化肥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產品,從減少能源、資源輸出角度,以關稅來限制出口,也無疑問;從穩定農資價格角度提高出口稅率,同樣沒有疑問。
“但業內爭議的焦點是,關稅稅率頻繁調整,對企業生產影響極大。”楊春升說,制定政策必須相對穩定性。企業生產往往需提前數月安排,而突然調整,勢必打亂企業的生產計劃。
另一個問題是,是否真要搞淡旺季關稅差異。其立意值得肯定,但實際上雖然某個地域某種作物用肥有淡旺季之分,但從全國乃至全球來看,并沒有十分明顯的淡旺季區別。因此,用差異巨大的稅率來硬性分割出口市場,頗值得商榷。
更須重視的是,其易滋生投機。在進入淡季之前,大批化肥堆積在港口,等待關稅降低時出口;而快進入旺季之時,又有數量可觀的化肥就被運至保稅區,再搏一把稅率差價。此種現象已是相當普遍。
關鍵是有無更優的措施?
“市場行為應通過市場化手段來解決。”楊春升建議,建立一個化肥出口政策的穩定框架。以召開聽證會的形式,確定年度稅率,例如15%,或20%,抑或25%,一年一調。穩定,有助于工商兩家合理有序安排生產經營,也有利于中國化肥企業在國際市場獲得應有的貿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