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于緩控釋肥的新聞層出不窮:8月25日,國內緩控釋肥龍頭企業山東金正大集團正式上市;同日,“2010年中國緩控釋肥高層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原本并不受關注的緩控釋肥一時間成為熱點,頗受關注。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緩控釋肥料的產量從2000年的不足5萬噸,發展到去年的產能近250萬噸,產量60多萬噸,一躍成為世界上緩控釋肥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然而,緩控釋肥仍在業內備受爭議。不少反對者甚至認為,由于技術仍不過關,目前緩控釋肥只不過是在競爭激烈的化肥行業中一個被炒作的概念而已。
企業大多重在炒作概念
目前,全國聲稱能夠生產緩控釋肥的企業超過100家。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石元亮介紹,目前整個產業有以下幾個特點:品種齊全、技術參差不齊、炒作目的明顯、產業化程度很低。
“國外有的技術,我們基本都有。”石元亮介紹,雖然國內緩控釋肥產業化起步較晚,但與國外相比,在產品種類上毫不遜色。“但是在產品工藝以及技術層面上,差距卻不是一點半點。”他舉例說,比如樹脂包膜肥料,不僅價位高,還面臨二次污染的風險,其包膜材料的降解需要33年,而在技術上,也存在制孔技術差,導致不能陸續釋放,而是一次性釋放的缺陷,在工藝上也不能做到連續生產。即便是號稱“技術上早已成熟”的包硫尿素,不少產品也存在包裹不嚴密,有裂縫的現象。
不少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緩控釋肥實際上是摻混肥(BB肥),即對尿素進行硫包衣,然后再與磷肥、鉀肥進行摻混。這種摻混肥到市場上卻搖身一變,成了戴著高科技光環的緩控釋肥,其每噸價格也高于普通復合肥數百元甚至數倍,成為當前國內不少企業牟取暴利的幌子。這種肥料充其量只能對氮元素進行緩慢釋放,無法使其它元素緩釋或者控釋。
據了解,即便當前有一些廠家推出的全包衣控釋肥,雖然能夠做到各種養分的緩釋,但由于技術問題,仍存在能耗高、包衣率低、浪費嚴重等缺陷,市場推廣并不理想。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國內緩控釋肥發展迅速,主要是生產企業針對國內化肥產能以及市場過剩的現狀,為了追求產品差異化的一種行為。為了贏得利潤,各式各樣的概念層出不窮,比如“緩釋”、“控失”等等,但大多企業目前只停留在炒概念的層面,在科研技術上卻難有真正的突破。
“目前踏踏實實做技術的企業沒多少家。”石元亮直言,市場上緩控釋肥產品的名稱也是五花八門,如“長效緩釋肥”、“智能肥料”等,但實際上大多數為勾兌肥料,而且其包膜氮的添加量僅占氮量的10-20%;此外,由于樹脂包膜肥料價格高昂,市場上甚至出現以包硫或經過染色的尿素冒充樹脂包膜肥料的現象。
高昂價格成為推廣阻礙
事實上,推廣緩控釋肥很有意義。論壇上,不少專家的觀點一致。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夏敬源指出,緩控釋肥能夠實現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同步,一次性施肥即可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需要,經濟效益顯著。他提供的數據顯示,與常規肥相比,緩控釋肥在作物等產量條件下節肥15%-20%;同肥量可增產10%-15%,最高達40%以上。肥料的淋溶損失和分解損失降低,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
不過,在中國每年施用的化肥中,緩控釋肥只有幾十萬噸,其比例非常小,目前還不算主流產品。專家認為,如何發展緩控釋肥無疑是化肥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廣州市精耕細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童克兵指出,現在很多企業都將精力放在了炒作上,但在技術層面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必須要提高技術水平,否則緩控釋肥的發展將是無本之木,其概念終將在市場中被鈍化,不但得不到市場認可,反而可能被市場拋棄,真正做緩控釋肥的企業也將被拖累。”
同時,論壇上有代表也質疑,不少企業都以各自實驗數據證明緩控釋肥有著優于普通化肥的田間表現,但其推廣速度卻依然不理想。不僅數據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甚至不少打著緩控釋肥旗號的知名企業,實際上其主營業務卻仍是普通的復合肥,而緩控釋肥只不過是其加以利用的一個“噱頭”而已。
童克兵還分析,高昂的價格也是制約緩控釋肥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市場上較知名的緩控釋肥產品,每噸零售價大多在3500元以上,部分產品甚至超過5000元,而普通復合肥僅為2000左右。正是由于其昂貴的價格,目前廣東市場上的緩控釋肥也只是在桉樹等商品林中推廣。
據了解,緩控釋肥在國外也只是應用在經濟價值較高的園藝作物上,如花卉、蔬菜、高爾夫球場草坪等,真正應用在大田作物上極少。
“中國的緩控釋肥要有大發展,就必須占領大田作物這個主要市場。”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趙秉強認為,緩控釋肥要走進大田,目前在成本上不占優勢,需要開發能耗小、成本低、效果好的緩釋肥料,如非樹脂包膜型緩釋肥料等。此外,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緩控釋肥行業標準,但有關專家指出,該標準參照國外有關標準,可能并不適合國內大田深根作物的需肥規律,還亟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