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正大公司的文化體系里,“創新”位列其核心價值觀首位,成為金正大發展的動力與源泉。金正大的管理者十分清楚,要想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就必須不斷尋求科技創新。視科技創新為企業生命的金正大,明確提出“引領行業技術進步、支撐國家科技計劃”宏圖大略。目前,通過政策引導、措施激勵,金正大公司已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金正大公司創立于1998年8月,當時與當地其他復合肥企業一樣,依靠市場對復合肥的大量需求,生產普通肥料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成功面前,金正大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不斷超越才能領行業之先,居事業之巔。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對糧食增長的貢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也是化肥消費大國,占世界9%的耕地消耗了世界35%的化肥,每年消耗化肥達到了1.6億噸。但我國化肥利用率非常低,平均只達到30%左右,每年因化肥流失造成的直接損失就達近千億元。此外,大量使用化肥還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農田氮素逸出對大氣層特別是臭氧層的影響等。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因施肥而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保障糧食安全
生產,發展可持續高效農業已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金正大人心憂這個問題并以敏銳的眼光看到其中存在的極大商機,于是他們開始了新的探索。當被譽為21世紀新型環保肥料的緩控釋肥進入視野的時候,金正大便開始高度關注這個產業,從2002年起,他們先后考察法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產品、技術和市場,由于國外對這一技術的封鎖,金正大于是積極采取“內引外聯”的辦法,開展了一系列的“融智”與“借腦”工程。在緩控釋肥的開發過程中,金正大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特色化發展道路,圍繞緩控釋肥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他們先后與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單位開展戰略合作,借助“產學研一體化”開發創新的新路子,金正大公司一舉破解了困惑研究開發領域40年之久的四大難題——緩控釋肥機理研究、包膜材料開發、包膜工藝和包膜技術創新,形成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緩控釋肥生產工藝技術體系。2006年3月,由我國自主設計、安裝、調試成功的第一條緩控釋肥規模化生產線終于在金正大誕生,其科技水平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同行,處在國際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公司在膜材料和工藝上實現了實質性突破,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國內大批量生產的包膜控釋肥生產新工藝,創建了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硫和硫加樹脂三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藝的緩控釋肥生產線,開發出了12個系列100多種產品。公司先后建立了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山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北京控釋肥研究院和美國新型肥料研發中心等研發平臺,擁有較強的研發實力、完善的科研設施。公司與國內外4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緊密的戰略或科研合作關系,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產學研”合作發展道路。
正是基于在緩控釋肥產業中的領先地位,金正大公司先后承擔了我國《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和《緩釋肥料》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填補了國內空白,主持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控釋肥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以及國家星火計劃等20余項科研課題。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獲專利106項,其中發明專利78項,新申請專利58項,其中國際專利10項。籌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國家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短短幾年,金正大公司就神話般地形成了年產60萬噸緩控釋肥的生產能力,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確立了金正大公司在國內緩控釋肥料行業的領先優勢,展現了金正大公司雄厚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
金正大公司借科技東風,為自身發展開辟了一條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使企業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