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底召開的“迎接新農業的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仿生農藥(寧德)研討會”使大家關注起此前一直相對低調的仿生農藥,由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投資建設的仿生農藥產業園此前已正式落戶福建省寧德。究竟是一次概念的宣講,還是一個新農藥門類的生發,這引起了記者的高度興趣。
仿生農藥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藥的研發及產業化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由于化學合成農藥開發難度越來越高,為了提高新農藥研發效率,開發新的農藥以取代具有安全、抗性問題的傳統農藥,從天然物質中尋找新農藥的先導物,并進行仿生合成,已成為當前新農藥開發的熱點。仿生農藥將成為農藥企業新的發展機會。
開發前景頗為可觀
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教授張一賓認為,仿生農藥相對傳統農藥而言具有環境相容性較高,對天敵安全;生產工藝較簡單;開發與登記費用較低等優勢。僅從植物源仿生農藥來看,新煙堿類殺蟲劑是最成功的植物源植物經仿生合成的一個殺蟲劑類別。目前,此類品種已開發10余個品種,現國外上市7個,中國2個(氯噻啉、哌蟲啶)。此類殺蟲劑總銷售市場(不包括中國的二個品種)共為19.40億美元,在殺蟲劑類別中已上升到第二位。7個品種中上億美元市場的為4個,它們是:吡蟲啉(8.40億美元)、噻蟲嗪(4.55億)、噻蟲胺(3.65億)、啶蟲脒(1.30億)。市場成長性最好的是噻蟲胺。其2002~2007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136%。
仿生農藥將成為新農藥開發中重要的先導物質。自然界有不少具有殺蟲、殺菌、除草等農藥活性的植物,可供進一步研究。專業人士極有可能從中開發出新型的農藥品種。
研究單位直推產業化
仿生農藥從科研真正實現產業化生產,走在最前面的是中科院新組建的大型科研單位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與寧德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啟動了上海高研院寧德產業示范基地。仿生農藥也將作為高研院寧德產業示范基地第一個具體實施的項目,并有望迅速形成一定的產能。
中國科學院在新農藥研發方面頗有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姜標介紹,近年來,中科院及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們正致力于以天然物質為先導物、以害物靶標為目標,從基因水平上設計、研發新農藥。而由于仿生農藥出自安全的天然物,其市場正不斷擴大,未來將有可能取代部分傳統農藥品種。寧德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源物質,這些是開發新農藥的先天性資源優勢。同時,當地政府高度支持這個項目。
市場需求尚未顯現
盡管仿生農藥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仍沒形成規模效應。從技術上而言,源于天然產物的仿生農藥,比起傳統的化學農藥來,生產工藝、規模、設備都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生產難度,成本也偏高。相比傳統農藥,各種仿生農藥在應用上需要掌握新的使用技巧,脆弱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也缺少相關的經驗和人力。。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顧問王律先認為,目前農藥行業的主要矛盾來自其結構性矛盾突出。而仿生農藥和傳統農藥是可以長時間合理共存的。這一示范基地利用新的技術和新型生產方式,并通過建立產業園區形成規模效應等手段進行生產。希望能夠在生產環節突破現有技術的制約的同時,更快地進入農藥使用的市場。
新聞鏈接
傳統農藥發展模式需要轉型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所長張彥秋表示,目前以人力成本和環境為代價的農藥行業需要轉型。從世界范圍看,農藥新品種的開發速度越來越快。2007~2009年在國內登記的農藥新品種(有效成分)中有50個。其中國內占據24個,國外為26個。
未來農藥品種將朝四個方向發展。第一、藥種結合型企業更有前途。2009年全球農藥銷售前8強的企業有7家是農藥+種子的藥種結合經營模式。
第二、植物健康理念大行其道。植物健康安全理念為公眾逐漸接受,讓仿生農藥等農藥新品種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第三、建立銷售新模式。農藥未來的銷售模式將遵循直通農戶+技術服務+新產品特許+科技生產結合的理念。
第四、仿制農藥出路狹窄。農藥新品種在各國應用趨于一致,各國間新品種使用時間差正在縮短。這也意味著國內企業靠仿制生存的空間正在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