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各大網站上都登出了一份《氮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是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聯合多家生產企業共同編制的。多位專家表示,該意見更多的是給發改委提出意見,希望這塊“磚”能夠引來發改委等部門的“玉”。
氮肥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行業數據顯示,2009年氮肥總產能達到6500萬噸,國內消費量僅有5000萬噸左右。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盲目的投資依然再繼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建和改擴建項目的合成氨產能約500萬噸、尿素產能近1000萬噸。如不加以調控,尿素產品供大于求的現象將更加嚴重。
對此,《意見》提出,盡快制定科學可行的合成氨、氮肥行業的準入條件。按照總量平衡、優化存量、節約能(資)源、保護環境、合理布局的可持續發展原則,重點做好現有企業的升級改造,從嚴控制新增產能建設,加快落后產能淘汰。
“這份意見主要還是要解決氮肥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鑒于行業協會并非政府部門,這份意見作用有限,更多的是給發改委和國務院的建言。”國都證券分析師徐文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徐洪志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發改委并不是對每個行業都了解,其信息的主要來源還是各行業協會。這份意見也許會觸動發改委的神經,促進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
在徐文峰和徐洪志看來,由行業協會出臺的行業指導意見無法突破地方利益的桎梏,要想給氮肥行業“退燒”還需要國家層面牽頭。氮肥行業不僅可以有效地拉動地方GDP,還服務于當地的農業生產,地方政府上項目的沖動十分強烈。
“而在國家層面上,自從化工部取消之后,就沒有相關部門給予這個行業更多的調控。整個行業也缺乏合理的規劃。”徐文峰說。
一位參與編制《意見》的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無法有效抑制投資熱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手里有審批權,而這僅靠行業協會無法解決。
在“地方保護傘”下,這些生產企業不僅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擠走或者擋住“外來者”,還能夠得到廉價的原材料。“即使企業的生產工藝再先進,管理再科學,在巨大的成本優勢面前都無從發揮。”徐文峰說。
這也正是在煤炭、天然氣等原材料價格高企時,諸多生產企業能活下來,并進一步擴產的原因。“目前,1噸氮肥的生產成本大概是1650元,而一些地區的氮肥僅賣1400元。其中奧妙不言自明。”徐文峰說。
對此,徐文峰建議,國家要對氮肥行業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對新建、擴建項目有一個約束。在提高準入門檻的同時,還要建立總量控制。上述業內人士也指出,在設定門檻時,不應該以產能為依據,而應該以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為主要指標。氮肥行業產能趨于過剩已成既定事實,以產量為標準并不合適。
徐洪志則認為,由于氮肥行業涉及農業生產,要穩步前進。產量門檻可以定在30萬噸,環保和節耗門檻則應該是向高標準看齊。
最后,上述人士表示,《意見》還不是最終稿,還需要各方面進一步探討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