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行業最熱議的話題莫過于上周四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牽頭國內5家尿素龍頭企業,聯合建議國家相關政策部門將尿素淡季出口時間提前,即由現在的7月1日~9月15日提前到5月1日~9月15日,也就是提前將出口關稅調整到7%的額度,以通過國際市場分流來緩解國內當前尿素供過于求、價格節節下滑的壓力。
消息一傳出,市場馬上就有反應,周五即傳出山東市場尿素開始止跌回穩,大家在迷惘的市場中似乎又看到了一線光明。
從協會和企業本身來說,尋求政策支持應該是應對當前市場的正常行為,然而認真分析,卻值得大家好好反思。
首先,是什么原因導致目前的產能嚴重過剩?答案很清楚,是企業的盲目投產、重復建設造成的。市場失利—政策求助—暫過難關—企業贏利—擴大再生產……從2006年開始,中國幾乎每年都保持著近百萬噸級以上的新增化肥產能釋放,即使在目前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不斷有新的尿素項目上馬。
作為企業來說,每個企業都有做大做強的夢想,因此擴大規模自然成了發展的首選。從正面來看,這可以不斷地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產業升級,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然而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產能過剩。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已到了恐怖的地步,無論是高門檻還是低門檻,都擴張得很快,過剩的速度非常驚人。
我們再反思一下,中國制造業的產能為什么這么容易過剩呢?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總經理給出的答案一針見血:“主要是體制決定的。以國有體制主導的中國制造業快速過剩是有復雜原因的。對于少數國有企業來說,先追求政治影響,然后才是利潤。因為把企業做大了,才能形成行業影響力,獲得在行業里的話語權,所以中國的鋼鐵、冶金等全是過剩。這一方面導致目前企業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另一方面這都是投資門檻、技術要求很高的行業,這些重復性的投資也消耗掉了大量的國有資本,不僅危險,且讓人痛心。”
也正是因為很多時候企業是為了追求政治影響,許多企業敢于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迎難而上,擴大產能;也正是因為并不是由于自己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才做出擴張決策,一旦遇到市場風雨,企業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抵御風寒,而是尋求國家政策的庇護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直以來,化肥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比較多,有電價優惠、氣價(天然氣)優惠、鐵路運價優惠、稅收優惠等等。據相關部門統計,全國平均每噸尿素的政策優惠大概是180~200元。然而化肥市場化必然是大勢所趨。早在2005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出臺了《改革和完善化肥價格調控機制的方案(草案)》,提出要進行化肥市場化改革,具體方向就是“兩取消一補貼”(即取消化肥限價、取消化肥優惠政策、直接補貼農民)。只是當時正遇上物價上漲高峰,油、煤、糧等各類物資價格全面上漲,當時國家把抑制通貨膨脹擺在第一位。在這種大背景下,化肥市場化改革步伐放緩。然而,從目前來看,優惠政策固然在某些方面穩定了價格,但是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比如由于不同類別的企業享受的政策優惠不均等,從而人為地造成企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難以從本質上“擇優汰劣”。
與此同時,企業與政府之間也形成了一種非常不正常的博弈關系。因此,從長遠來看,取消優惠政策,推進企業市場化改革是必然的。
“企業的天職就是創造利潤。”如果拋開這個去經營企業是嚴重失職;如果僅靠政策優惠去實現贏利就更不可取!
既然是人為的原因帶來了產能過剩,那么我們就必須吞咽這枚自己種下的苦果,并在市場血與火的洗禮中一決勝負。這是不容回避的!也只有經歷這樣的洗禮,才能真正浴火重生。
就在3月21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再次強調,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以讓企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盡可能地參與市場競爭。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讓市場的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因為只有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中脫穎而出,企業才是有競爭力的企業,產生的企業家才是具有商業智慧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