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如今沖施肥市場較為混亂,但是專家認為沖施肥產品的發展仍具有廣闊前景,如果硬件條件允許,甚至可以代替復合肥。據了解,沖施肥產品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按照常規的淋施或者灌溉施肥并沒有發揮沖施肥產品的最大價值,如果把沖施肥產品利用于滴灌系統,效益則可以大大增加。有業內人士直言:“以后的沖施肥產品和滴灌是分不開的。”
沖施肥或可替代復合肥
9月5日,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承林向南方農村報記者表示,隨著施肥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沖施肥完全可以代替復合肥的市場地位。他解釋,沖施肥產品的養分全面,既有復合肥具有的大量元素,也包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腐殖酸等,且從施肥方式來看,沖施肥同時滿足了作物對肥和水的需求。
張承林介紹,傳統復合肥的使用都是一開始施以底肥,使作物“吃得撐死”,而后又處于“半饑餓”狀態,之后的追肥又一次讓作物“撐死”。這種施肥方式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作物吸收肥料就跟人吃飯一樣,需要天天吃,而不是猛吃一頓,又餓上一段時間。因此少量多次的追肥是給作物補充養分的最佳方式,但目前主要問題是人工太貴,而滴灌施肥技術的發展就可以使這種方式得以實現,如果能保證充分的追肥,給作物施基肥就沒有必要,而且沖施肥的制造工藝比復合肥簡單,成本更低。“所以從長遠來看,沖施肥取代復合肥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廣東農民的施肥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最原始的淋施,即把肥料溶解在水中,直接淋在作物根部;第二種是溝施,通過在作物周圍開溝使肥水滲到根系表面;第三種是建一個肥池,通過水泵和管道將肥水引施到作物上;第四種就是通過滴灌施肥,也是目前最高效的使用方式。這四種施肥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使用沖施肥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據張承林介紹,目前滴灌施肥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以廣東為例,通過滴灌施肥在香蕉、荔枝、甘蔗、馬鈴薯、柑桔等作物上應用的非常普遍,效果非常好。
與滴灌結合效益翻倍
福建利農集團是國內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近日,該公司惠州蔬菜生產基地技術總監鄧麗銘告訴記者,今年10月后公司近2000畝蔬菜大棚將全部使用滴灌系統。
從事蔬菜生產20多年的鄧麗銘表示,公司2006年開始采用噴灌系統,2007年引進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目前已有1300畝蔬菜大棚安裝好噴灌和滴灌兩套系統。
經過兩年的實踐,鄧麗銘表示沖施肥運用到滴灌系統后,明顯感覺有三大優勢:蔬菜的病蟲害明顯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人工大大節省了,效率提高3-4倍;減少復合肥的使用量,蔬菜品質和產量也都大幅提高。
鄧麗銘回憶起多年前的蔬菜露地種植,感慨頗多。按照以前的施肥習慣,每畝蔬菜平均每茬至少要使用300多元的復合肥、100多元的有機肥,“那時候一畝葉菜的產量大概是600-700斤。”經過噴灌和滴灌技術改造后的大棚,現在每畝蔬菜每茬只需要使用60元的復合肥,而沖施肥和有機肥的使用成本增加到300元,“但現在我們基地的蔬菜產量能達到2000-3000斤/畝,說出來,別的農民都不敢相信!”
“沖施肥在滴灌上的使用,已經完全顛覆了復合肥的施肥理念,現在看來,以前大量使用復合肥,其實是在浪費。作物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量元素。”鄧麗銘說,“沖施肥和滴灌將來是不能分家的!”
滴灌系統應用在擴張
滴灌行業作為全球節水效果最好、發展最快的節水灌溉技術之一,近20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用面積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長,總面積已達到5650萬畝。我國推廣面積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數十萬畝發展到2005年底的600萬畝左右,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或接近1500萬畝,這不單給滴灌器材市場帶來100億元以上的需求,同時也將給滴灌專用肥料的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滴灌面積的大面積大規模發展,滴灌產品的市場需求急劇增加,刺激和帶動了國內節水設備制造業的發展。目前,進入該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許多國外著名灌溉企業,如美國的雨鳥公司、伐爾蒙公司、以色列的耐特菲姆公司、奧地利的鮑爾公司、法國的灌溉法蘭西公司等,都把目光盯住中國,已投入較大人力物力開拓這個大市場。目前,市場競爭機制初步形成,整個滴灌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國內滴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全國節水灌溉生產企業有近500家,真正實現專業化、系列化生產的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僅20多家。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大禹節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綠源塑料聯合公司、楊陵秦川節水灌溉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甘肅瑞盛亞美特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等廠家占據了絕大部分滴灌市場,競爭也主要在他們之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