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嗪磷是廣泛應用的大噸位有機磷農藥品種,目前國際上產量在2萬~3萬噸/年,早在上世紀末全球銷售額就已超過1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大品種。但另一方面,二嗪磷在國內產銷量很小,市場平淡,因而又被稱為小市場。目前國內二嗪磷原藥生產企業只有溫州鹿城東甌燃料中間體廠和安徽池州新塞德化工有限公司兩家中小企業,另有7家企業只登記不生產。溫州鹿城產能為1萬噸/年,實際產量為7000噸/年(折百);安徽新塞德產能為2000噸/年,實際產量為500噸/年。兩家企業原藥大部分出口,供國內市場用的原藥每年只有600噸左右。單一制劑和復配制劑企業登記也顯冷淡,目前只有16家企業登記產品26個廠次。
二嗪磷是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56年開發成功的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殺螨劑。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行二嗪磷的開發研究,但終因開發難度大,關鍵起始原料異丁腈無法突破,使二嗪磷的工業化生產難以實現。1999年天津瑞凱科技發展公司率先開發成功異丁腈用新型催化劑及反應技術,不久南開大學實現了原料異丁腈的國產化,并使總收率達95%以上、原藥含量達95%以上,推動了二嗪磷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本世紀初溫州農藥廠建起3000噸/年裝置,浙江恒力農化公司產能也達1000噸/年規模,兩家企業原藥平均含量為96.5%,產品主要質量指標均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2000年登記入市后,隨著國內對二嗪磷生產技術的掌握和發展,該產品已逐步在一些農作物上推廣使用,被認為是填補國家空白的高科技農藥產品,國家把它列為“十五”期間高毒農藥的替代品種,促使國內有一些廠家競相研制和開發。
隨著高毒農藥甲拌磷對地下害蟲防效降低和無公害生產技術對其限用,二嗪磷在防治麥子、玉米、花生、大蒜等作物的地下害蟲和菜青蟲方面的推廣應用獲得成功,每年都有一定的銷量,但在防治水稻稻飛虱、稻葉蟬、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推廣上不暢,原因是甲胺磷退市前,二嗪磷價格比甲胺磷高出許多,當時50%二嗪磷乳油38000元/噸,而甲胺磷乳油只有12500元/噸。另外農民的農藥消費習慣相對保守,多年使用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對新產品的認知較慢,這影響了農民使用高毒農藥替代品種二嗪磷的積極性。在用藥量最大的水稻蟲害的防治推廣上受阻,二嗪磷市場需求萎縮,加上生產成本較高,庫存較大,影響到生產企業的利潤,不少二嗪磷企業紛紛停產。
隨著對甲胺磷等高毒有機磷農藥品種的禁用,國內市場對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需求量較大,這為登記生產二嗪磷的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2006年溫州市鹿城東甌燃料中間體廠上馬生產二嗪磷,并使二嗪磷生產向規模化發展。該企業原材料與產品配套生產,如自產羧基嘧啶3000噸/年、異丁腈2000噸/年,并可產二嗪磷系列劑型制劑產品,實現了二嗪磷工業化生產。但由于在水稻、棉花蟲害防治上推廣工作沒做好,產品銷路不暢。2007年7月1日開始我國徹底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進入國內市場,這5個高毒農藥占我國殺蟲劑產量的20%,銷售額100多億元,這塊大蛋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基本上被氟蟲腈、甲維鹽、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三唑磷等品種分食,而二嗪磷因在水稻蟲害防治上沒有多少亮色而所得份額很少。
最近農業部宣布,鑒于氟蟲腈對甲殼類水生生物和蜜蜂具有高風險,在水和土壤中降解慢,自2009年10月1日起,禁止氟蟲腈在水稻上使用。由于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連年大發生,而且害蟲對殺蟲雙、殺蟲單以及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丙溴磷等有機磷農藥的抗藥性增強,影響防治,將逐漸被一些新開發的殺蟲劑取代。二嗪磷生產企業應抓住氟蟲腈退市的契機,加大二嗪磷在水稻上推廣應用的力度。
在我國所生產的40多個有機磷殺蟲劑中,低毒的品種較少,大多為高毒殺蟲劑。有些替代品種雖對人畜毒性較低,但對害蟲天敵、水生物等危害性高,如不科學使用,可能導致害蟲抗藥性快速增強。二嗪磷不但是低毒有機磷殺蟲劑,而且具有內吸作用,能在水稻體內有效傳導,保護噴藥后新抽生的葉片,并且施藥方便,有利于保護益蟲和害蟲的天敵。二嗪磷的價格與毒死蜱相當,比同類產品啶蟲脒、三唑磷、丙溴磷都低。二嗪磷的廣譜性和實際藥效的提升以及成本降低都存在很大的空間。隨著二嗪磷制劑大田應用技術的進步,增加防效、降低成本的各類復配制劑也逐漸發展起來,具有成為我國殺蟲劑主打產品的潛能,也有望走出“大品種、小市場”的怪圈。